“绿城公益文学讲堂·第四十九讲”
——陈爱中谈“如何欣赏一首现代诗”
11月27日上午,由广西图书馆与广西《红豆》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绿城公益文学讲堂·第四十九讲”之“如何欣赏一首现代诗”在广西南宁市图书馆展开。本次讲座由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爱中担任主讲人,文学院创意写作中心和相思湖诗群的成员到场聆听。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南宁阅读协会会员朗诵了诗人阿紫的诗歌作品《锦绣》、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中心成员庞嘉俊朗诵诗人石才夫诗歌作品《大海是不是一个少年》。饱含深情的朗诵将无声文字化为有声力量,共同带领现场观众身临诗歌意境之美,共享诗歌之妙。
南宁阅读协会会员朗诵
创意写作中心成员庞嘉俊朗诵
陈爱中主要围绕“诗歌与它的时代”“现代诗的基本元素”“现代诗的可阐释性”“读懂一首现代诗的意味”四个方面展开分享。在讲述“诗歌与它的时代”中,陈爱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一时代有一时代的诗歌。”展开了对现代诗的论述。他认为,“现代”代表时间概念,现代人应该具备历史觉醒意识,对过去具有理性的认识,并学会进行反思与自省,在历史的觉醒中把握今天时代的特征,从而建造未来,而诗歌就是落实这一文学实践的重要表现形式。他以诗人北岛的作品《回答》举例,指出读者阅读现代诗的前提条件是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时代背景,以便更好地读懂诗歌。
陈爱中教授
在“现代诗的基本元素”中,陈爱中认为,现代诗的基本元素中最重要的是书写个人经验,这正是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最大的区别。现代诗歌强调的是个人性、个人经验的创造力,他把西川的《一个人老了》、李琦的《变老的时候,一切都变好》与叶芝的《当你老了》进行对比,三者皆是书写年老的诗歌,但因诗人创作的角度不同、个人社会经验不一样,得出来的意象与风格也有所不同。讲座过程中,陈爱中教授还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写作实践,积极分享自身的阅读感受,加深了听众们对现代诗的理解。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陈爱中就观众提问的“诗歌创作如何与时代主题相结合?”“诗歌如何进行分行?”等问题进行一一解答。他表示,诗歌按照个人的体验进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时代的一种反映。并强调诗歌的分行有着其内在的节奏与自身的语调,目的是强调诗歌意义的分配性与憧憬性、形成张力的表现,从而给人带来思考。
现场观众提问
本次讲座陈爱中教授更进一步地加深了在场观众对现代诗歌的认识,带领青年一代了解现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创意写作中心和相思湖诗群的成员们提供了新的诗歌创作方向,提高了成员们欣赏现代诗歌的能力,对促进成员们进行现代诗歌的创作有着积极影响。
★
我写故我在
来源:文学院创意写作中心
作者:黄椿容梁雪敏
摄影:黄椿容
编辑:张学宇
审核:刘忠思
投稿邮箱
cyxzxm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