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南国红豆rdquo楚楚

锣鼓声响,琴音悠扬,演员纷纷粉墨登场,一个身影在丫鬟春红的带引下,手持团扇走着小碎步行至舞台下场门,身形站定,引子随之而起:“窗前写罢新诗句,又闻呼唤进后园……”身段优美,唱腔纯正,举手投足间尽显功架。

这是粤剧名家潘楚华代表作《女驸马》的主角登场亮相片段。

《女驸马》剧照:潘楚华饰演冯素珍。

20世纪70年代末,一出《女驸马》轰动羊城,蜚声海外,成就了潘楚华,也开启了梧州粤剧的鼎盛时代。时至今日,潘楚华仍是梧州粤剧最为闪亮的金字招牌。

潘楚华与粤剧大师红线女(右)合影。

潘楚华毕生致力于振兴梧州粤剧,为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推动梧州粤剧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斯人已逝,音容宛在。而一批批优秀青年演员们,正秉承潘楚华的优良传统,继续为深挖粤曲粤剧文化、发扬梧州粤剧品牌而奋斗,助力打造岭南特色文化名城,加快建设文明梧州。

意外救场结下不解之缘

梧州粤剧素有“八桂红豆”之称,曾一度风靡两广以及港澳等粤语方言地区。年6月,梧州市戏剧改进委员会把全市40多名民间艺人,聚集到北山脚下的同园,成立梧州市实践粤剧团(即梧州粤剧团前身)。潘楚华的父亲是拉二胡和弹扬琴的好手,也成了粤剧团的一名乐队队员。

“母亲与粤剧缘分深厚,走上粤剧舞台既是耳濡目染,又是机缘巧合。”潘楚华的女儿李红鸣回忆道,听老一辈人说,母亲小时候常跟着外祖母到剧院里看戏,看得多了,就慢慢对粤剧越来越感兴趣。但母亲真正走上舞台,是因为一次意外救场。

年的一天,13岁的潘楚华像往常一样到戏院看戏,碰巧有一个饰演梅香(丫鬟)角色的女演员生病了,临时找不到人代替。这时有人指着坐在台下看戏的潘楚华说,“不如让华华试试吧。”穿上戏服,化上浓妆,潘楚华扮相靓丽,舞台表现从容不迫。首次登台表演过后,潘楚华也成了粤剧团众人眼里唱粤剧的“好苗子”。

就这样,潘楚华的粤剧人生从此拉开了序幕。

过硬功夫赢得同行赞誉

踏入戏行,意味着要吃得台下苦。但潘楚华不怕,她深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于是她坚持一日三功,场场不落,是当时粤剧团的少年演员中,最能吃苦的演员。虽然没能接受正规的戏曲学校培训,潘楚华却得到了粤剧界老前辈的倾心帮助。特别是老团长黎侠峰、老艺人易日洪和李惠芳等对粤剧事业执着的追求,影响了潘楚华的一生。

认真看、仔细听、多请教、勤练功,凭着一股狠劲,潘楚华仅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基本学会了粤剧传统的表演程式,掌握了唱、念、做、打的基本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唱功和表演功夫,正所谓“张张刀、把把利”。

“当时,为了让梧州粤剧能得到长足发展,粤剧团很重视培养本土人才,华姐就是粤剧团成立后收的第一批青年粤剧演员,她是我们的大师姐。”今年已经72岁的李小玲是梧州粤剧团的老艺术家,年进入粤剧团的她与潘楚华共事多年。她回忆说,华姐是当时的青年骨干,外出交流机会较多,只要学到新知识,回来后华姐总是第一时间分享给团里的师弟师妹,希望与大家共同振兴梧州粤剧。

年,新疆歌舞团来南宁演出,潘楚华被派到南宁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她发现有一套叫“硬手臂”的动作十分适合放在现代戏曲表演中,便默默记下、反复练习。回到梧州后,潘楚华立刻将这套动作教给大家。时至今日,这套“硬手臂”动作仍广泛运用在粤剧团的表演当中。

在大师姐潘楚华和粤剧团演员们的不断学习和努力下,极具包容性的梧州粤剧容纳了现代戏、舞蹈等元素,独树一帜。一次演出中,潘楚华担任现代戏《琼花》的主演,她在台上展现出的优美身段和专业动作,吸引了不少外地剧团的成员前来观看并忍不住赞叹,有人特意问李小玲:“你们的主演是不是学过舞蹈?”李小玲在说起这段往事时十分自豪:“华姐将多种艺术兼收并蓄,各类表演都得心应手,她是梧州粤剧的一面旗帜。”

大胆创新成就经典作品

在继承和发展粤剧中,潘楚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生旦净末丑,虽分艺理通,相辅总相成,悟道技更工,如果“武不演文,文拒饰武”是无益于拓宽戏路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潘楚华在不断强化自己的基本功的同时,大胆创新、丰富自己的表演技能,全面发展唱腔艺术,不仅擅长子喉,平喉、大喉及老生、须生、公脚一类行当的唱腔也非常精彩;她戏路宽广,以花旦为主,兼演老旦、小旦、彩旦、刀马旦,还能反串小生、须生、花面,博取百家戏路宽广,兼收并蓄自成风格,塑造了“佘太君”(老旦)、“穆桂英”(刀马旦)、“樊梨花”(武旦)、“孟丽君”(花旦)、《雁翎缘》中的“徐凤珠”(小旦)、《五子图》中的张氏(彩旦)、《陈宫骂曹》中的陈宫(须生)、《杨门女将》中的王文(花脸),以及现代粤剧中的“刘琴”“江姐”“阿庆嫂”“柯湘”等一个个经典的艺术形象。也因此,潘楚华被公认为“万能旦后”“通台老倌”,有着“广东红线女、广西潘楚华”的赞誉。

潘楚华戏路宽广,以花旦为主,兼演老旦、小旦、彩旦、刀马旦,还能反串小生、须生、花面,博取百家戏路宽广,兼收并蓄自成风格,被公认为“万能旦后”“通台老倌”。

潘楚华最经典的作品不得不提粤剧《女驸马》。表演中,潘楚华大胆调整一人分饰生、旦两个角色,子喉、平喉交替使用,让“女驸马”冯素珍这一故事人物更加生动。这出戏成为梧州粤剧团的“镇山之宝”,锣响近两千场,好评如潮。

“年夏,《女驸马》在广州顺利上演后,大师姐受到了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sizia.com/xzsj/98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