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ldquo清明上河图rdqu

本文刊于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天府文化的内涵与历史嬗变研究”(项目编号:SC19B)。

作者简介:杨玉华(-),男,成都大学副校长,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员,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客座教授、博导,博士。

摘要:北宋薛田,主要活动于真宗、仁宗朝,曾任益州转运使,后继任蜀守。除了创设官营“交子务”外,其在文化史上的重大贡献,就是留下了表现宋初成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史诗”———《成都书事百韵》。此诗犹如宋初成都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以雄健的笔力、巨大的篇幅、一韵到底的排律体制、充沛的情感以及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力,勾勒出当时成都自然山水、园林果木、游乐休闲、艺文乐舞、历史文化以及民情风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视为彼时成都的《清明上河图》,是对当时成都高度繁盛的生动写照。

关键词:《成都书事百韵》;风景名胜;物产风俗;游乐歌舞;历史文化

薛田,河中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太宗(-)时进士,大中祥符末()任益州转运使,力主成立官营“交子务”。后继任蜀守,于天圣二年()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家)专业金融机构“益州交子务",为“交子"的成功使用、顺利发行,做出过重要贡献,是一个在世界金融史和成都文化史上都绕不开的著名人物,其生平事迹详见《宋史》卷《薛田传》等。除此,他还是一个关心民瘼、兴利除弊、勤政务实,对成都充满深厚情感的好官。除了创设官营“交子务"外,其在文化史上的重大贡献,就是留下了表现宋初成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史诗"——《成都书事百韵》。诗前有小序,交代了写作此诗的缘起:

金躔奥壤,玉垒名区。风物尚饶,旷古称最。仆守兹职任,五年载至。初则木牛流马,驰八使以均才(按:薛田先为益州转运使);次则皁盖朱幡,奉一麾而作镇(按:薛田后为成都知府)。历览胜异,慷慨兴怀。古人曰:非感发不可以言诗,非声诗不可以导志。故言成志激,流为美谈。偶因公退,辄作《成都书事》七言一百韵。只陈乎益都事迹,罔暇以外景加诸。庶几谬发于斐然,岂敢芳扬于作者?

这已把赞扬歌咏成都“风物尚饶,旷古称最”的创作意图和主题说得很清楚了。全诗犹如宋初成都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以雄健的笔力、巨大的篇幅、一韵到底的排律体制、充沛的情感以及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力,勾勒出当时成都自然山水、园林果木、游乐休闲、艺文乐舞、历史文化以及民情风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视为彼时成都的《清明上河图》。稍后于薛田到成都做过知府的著名史家宋祁在其《成都》诗中说:“此时全盛超西汉",完全可看作是对当时成都高度繁盛的概括总结,而其详细情形,则可于薛田《成都书事百韵》中求之。细绎全诗,主要写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奇秀的自然山水成都的美丽,首先美在雄奇秀丽的自然山水,美在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诗一开头即说:“混茫丕变造西阡,物象熙熙被一川。易觉锦城销白日,难歌蜀道上青天。"即是说混沌初开,造物主即造出了美丽富饶的川西平原,其物产丰富、景色优美,完全是天造地设。锦城快乐,觉得时光易逝,哪里感受得到古诗歌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况味。此犹如话本小说里的“定场诗",一开始就定下了全诗的主题格调,即全诗是写成都的“熙熙物象"的,是写成都的繁荣美丽的。故也可把此诗目为“成都颂"或“成都赋"。于是,成都的雄奇秀丽的山水便纷至沓来。写山则有:“倚剑灵关凌绝顶,梦刀孤垒削危巅"“五门冷映岷峨雪"“大面盘形正压乾"“学射崔嵬横罨霭"等等。剑阁灵关、岷峨大面,乃至北郊的凤凰山(学射山)都耸立笔底,如在目前。写水则是“绕郭波涛来浩浩"“千里爰疏灌堋泉"“放生宽广媚漪涟"“清江泻势方流巽",百里锦江、府河南河、清江放生(池)等江清水碧,尽收眼底。更有那“云敷牧野耕桑雨,柳拂旗亭市井烟"的好雨知时、云雨烟柳;“群葩艳里珍禽语,百草香中瑞兽眠"的鸟语花香、春草萋萋,皆可入画;“晓后细风红灼灼,夜中微雨碧芊芊"的绿满蓉城、花重锦官,完全可以看作是杜甫“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宋代版本;以及“丛植森荣还蓊蔚,夹流湍迅迥潺"的水碧树绿、美丽宜居的良好生态。总之,成都为什么能“茂盛八纮宜得最,膏腴十道比俱偏"(中国繁盛之最),那完全是因为沃野千里、水系发达(“初下鹿头迷鄠杜,,暂来犀浦误伊瀍“)的优越地理物候特点以及奇秀的山川、优美的生态环境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致,应当说,这种认识是符合成都繁荣发展实际的。二、丰富的物产成都的美丽繁华,除了优越的自然山水、地理条件作基底外,首先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物产的丰富以及由此导致的“居之颇易"的优良生活条件,诗中第二句“物象熙熙被一川"即指出了这一特点。在此,我们不拟列举诗中所出现的全部成都物产,而只是选择一些由“成都造”或“成都创"而享誉中国甚至世界的物产来加以论列。

(一)植物林果

诗中出现了红豆、莲、桤树、豌巢、稻、棕树、楠、笋、荷、柳、姜、蒜、月季、荔枝、地丁、天蓼、蕙兰、菱芡、桃以及各种未标明具体名称的花草等。其中有几点很值得讨论:1.红豆。诗云:“风流铺席堆红豆,潇洒门庭映碧鲜。"众所周知,红豆,又名相思子,与爱情有关。温庭筠《锦城曲》亦云:“怨魂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可见成都多红豆树,而此诗于“物象熙熙"中特别指出红豆,正是为了强调成都的浪漫特征。2.桤树。此树蜀中易见,唐宋以后常见诸诗文。其特点是易成活、生长快,一般砍伐作薪。现在成都所辖崇州市还有桤泉镇。苏轼《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有“桤树三年已足烧"之语,故宫旧藏东坡墨迹《书杜甫〈堂成〉并跋》:“蜀中多桤木,读如欹仄之欹。散木也,独中薪耳。然易长,三年乃拱,故子美诗云,……凡木所蔽,其地则瘠;惟桤不然,叶落泥水中辄腐,能肥田,甚于粪壤,故田家喜种之。得风,叶声发发如白杨也。"可见,多桤木,乃蜀中生活成本较低、易于安居乐业的特征之一。3.蒟蒻。左思《蜀都赋》:“其园则有蒟蒻茱萸”。李善注:”蒟,蒟酱也。缘树而生,其子如桑椹,熟时正青,长二三寸,以蜜藏而食之,辛香,温润五脏。”蒻,草也,其根名,头大者如斗,其肌正白,可以灰汁煮则凝成,可以苦酒淹食之。蜀人珍焉。"是知蒟蒻为两物,且在蜀地历史悠久。张骞通西域到了大夏(今阿富汗)即听说在千里之外的“身毒"(今印度)市场,可以看到蜀地的酱、蜀布、筇竹杖等商品,可见酱乃蜀地最早的出口商品之一。而“蒻”即指魔芋,乃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又可食用。上文中提到的地丁、天蓼亦为中草药名。四川是中草药王国,成都的中药材市场历来发达,宋代即有药市(费著《岁华纪丽谱》),正可谓渊源有自。4.蹲鸱。即今天所说的芋头、芋儿。川菜里现在还有芋儿烧鸡、芋儿烧鸭等名菜。《史记·货殖列传》:“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张守节《史记正义》:“蹲鸱,芋也。"左思《蜀都赋》也说:“交让所植,蹲鸱所伏。"苏轼《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亦云“芋魁径尺谁能尽",亦把蜀中多肥大之芋头当作富饶之象征及终老之资。在以解决人民温饱为治国理政最高目标的古代社会里,蜀中丰富的可以做粮充饥的芋头颇具独特的吸引力。

5.荔枝。诗云“荔枝冲瘴夏宜然",说明北宋时成都还能生长荔枝。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开始,在扬雄、左思的《蜀都赋》,孔稚珪的《谢赐生荔枝启》、张籍《成都曲》、宋祁《避暑江渎祠池》等作品中,都有成都生长荔枝的记载。但到了南宋及以后,在文献中再也难睹成都荔枝的“倩影芳姿"。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从公元12世纪初叶迄14世纪初叶的年间,人类经历了一次全球气候变冷,南宋时气候较唐代、明代及20世纪初(年)为冷,故南宋以后的成都气候已不适合荔枝生长。反之,我们也才能理解汉代司马相如“涤器"时为何穿“犊鼻裈及此诗中竟出现目下成都不多见的“棕树"“甘蔗"“芭蕉"等植物,盖因两汉及北宋成都气候较现在为热,适合于热带植物生长。

(二)各种美食成都历来是著名的美食之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最早的“世界美食之都"城市。1.酒。说到成都的美食,自然会想到“相如涤器,文君当垆"的美酒。诗云“垆边泛蚁张裙幄",又云“侧弁猖狂抛玉,归鞍酩酊坠金钿"“南亩醉过攒帜队,西楼欢坐列琼筵"。你看,成都不但酒好,而且宴饮成习、规模颇大,且豪饮极欢,甚至连妇女都喝得酩酊大醉,发髻上的钗钿等饰物坠落而不自知。据史料记载,唐宋时蜀中美酒著名者如青城乳酒、剑南烧春、郫筒酒、东岩酒(嘉州)、荔枝绿(宜宾)等,而宴饮又往往是与游乐联系在一起的。2.其他美食。诗云:“受辛滋味饶姜蒜,剧馔盘餐足鲔鳣。”蜀人“尚滋味"“好辛香",历来以美食著名。四川美食自古调味多用“姜蒜",直到今天还是如此;而“鲔"则左思《蜀都赋》中已有“鱣鲔鳟鲂“之语,“鲔"指鲟鱼,“鱣”指大鲤鱼,直到今天也还是川菜中常见的水产品食材。虽辣椒的引进及记载食用比较晚,但从诗中可看出蜀人“好辛香"由来已久。(三)煮盐及铸钱术盐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诗中“鹺发牢盆浑弃卤,铁资圜法免鉟铅“两句,显然写的就是当时制盐和铸钱的情况,虽语焉不详,但却指出了蜀中盐业及铸币业发达的事实。《华阳国志·蜀志》载:“(李冰)又识查水脉,穿广都盐井。"可知钻井术及盐井开采乃蜀人所发明。当时的陵州(今眉山市仁寿县)、自贡等都是重要的井盐生产地。(四)蜀锦蜀绣成都又称“锦城",从秦汉以来织锦业就高度发达,故以“锦"名城名江。到了三国时,蜀锦已是蜀汉的支柱产业,乃至诸葛亮也慨叹:“敌国之资,唯仰锦耳。"诗中一则曰“靓女各攻翻样绣"(“翻样绣"即蜀绣中的双面绣),再则曰“鲜明机杼知无算,细碎锥刀不啻千",不但写出了绣娘美丽,能花样翻新作“双面绣",而且用织机“无算"、锥刀过“千"写出了织锦业的繁荣与规模之庞大。清代成都诗人杨燮《锦城竹枝词》有云:“水东门里铁桥横,红布街前机子鸣。日午天晴风雨响,缫丝听似下滩声。"完全可以看作诗中所写成都织锦盛况800年后的嗣响。(五)造纸与印刷“四川从唐代开始就是(中国)造纸中心"(李约瑟语)。我们先看造纸。诗云:”祛商兼制砑绫牋“,又云“纸碓暮春临岸浒,水樽春注截河壖”。后者描述了借助江水动力来用碓舂捣竹麻树皮成纸浆以制纸的情形,而前一句则写的是当时成都所产的砑绫笺颇受人们的欢迎。这在宋词中可以找到许多例证,周邦彦有“砑绫小字夜来封",贺铸有“细书遍,砑绫笺",方千里有“相思写砑绫"等。成都造纸业发达,唐代即有薛涛笺、松花笺,宋代又有谢公十色笺以及此诗提及的“砑绫笺",真可谓与时俱进,后出转精。再来看印刷。唐代成都是世界最早发明和使用雕版印刷术的地区,其制品被称为“西川印子"“蜀刻龙爪本"。现存有剑南西川成都府樊赏家历残页、西川过姓《金刚经》残页、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刷的陀罗尼经咒,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批印刷品,而卞家、过家等书坊则是我国最早的出版社。五代两宋时期成都地区印刷术一直在持续发展。后蜀宰相毋昭裔除了主持蜀石经的印刻,还主持雕版刻印了我国最早一批文学总集和类书。此诗中“雠书竞印诸家集,博识咸修百氏笺”指的即是宋时成都的出版印刷盛况。诗云“转行交子颂轻便",这是在诗词中最早出现“交子"之名。讲到宋代蜀地印刷业的发达,就不能不提及诞生在成都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而将“交子"收归官办,禁民私造,设置专门机构——“益州交子务",发行“官交子"的正是本诗作者、当时的成都知府薛田。以后逐步发展,纸币终于通行全国。元世祖时,纸币又传到波斯,再传入世界各地。三、美不胜收的风景名胜反复吟味本诗,仿佛宋代成都的一幅导游图,指引我们登山临水、观花赏柳、寻仙访道、游乐歌舞,市井百态尽收眼底,楼台亭阁应接不暇。凝神遐思,诗中诸景似乎还带着温度和生命的气息,恍如一切都仅仅发生在昨天。诗中所描述的诸多名胜景点至今仍存,有些虽已不存或变换了名称地址,然仍感亲近而近在咫尺。如锦江(“绕郭波涛来浩浩"“夹流湍迅迥潺"),青羊宫(“潜到青羊恐遇仙"),石笋街(“石笋崚嶒衙对峙"),琴台(“琴台恢阔寺相连"),文翁石室、武侯祠(“文翁室暗封苔藓,葛亮祠荒享豆笾"),百花潭(“花潭遨乐鵙鸣前”),聚源镇及鱼凫城(“聚源待拟求凫氏"),西岭雪山(“五门冷映岷峨雪"),都江堰(“千里爰疏灌堋泉"),支机石街(“支机显绰名堪录"),驷马桥(“题柱芬芳事莫捐"),君平街(“严遵卜兆罕差肩"),凤凰山(“学射崔嵬横罨霭"),赵公山(“大面盘形正压乾"),刘备及天回镇(“志读备兴重掩卷,史看唐幸懒终篇"),鹿头关及犀浦镇(“初下鹿头迷鄠杜,暂来犀浦误伊瀍。“)等,这些风景名胜至今犹存,仍然延续着千年名城的文脉和历史荣光。而像解玉溪、金马坊(“院锁玉溪留好景,坊题金马足繁弦"),石镜伽蓝(“石镜伽蓝露一拳"。“石镜伽蓝"指武担山石镜与旁边的石镜寺),宝塔(“宝塔徘徊停隼旟"),江渎祠(“江渎隆区助洁蠲"),华严寺及净众寺(“华严像阁凉堪爱,净众松溪僻可怜"),放生池(“放生宽广媚漪涟"),西楼(“西楼欢坐列琼筵",南宋陆游有名作《宴西楼》)等,现虽已不存,但都是历史上存在过、史籍里记载过、历代名人文士游览过的有名景点。除了这些独立的名胜景物外,诗中还有大量的最能体现成都“平常面相"的组合式画面。一路游来,迤逦而行,亦会深感成都的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如“藓庭嫩笋青篸篸,风槛新荷绿扇扇。”,清幽高洁,恍如隔世;“柳堤夜月珠帘捲,花市春风绣幕褰",夜月看花、珠帘绣幕,优雅富丽,使人作天宫仙境之想。此外如“几番丛箐鸣虚籁,是个园林噪晚蝉"“蕙兰馥裛幽蹊畔,菱芡交铺曲岛边"“氤氲紫雾蒙都邑,缥缈彤霞聚偓佺(偓佺,古仙人名)"等都无不点染描绘出成都独特的景致风光。四、诗意栖居的游乐歌舞文化蜀人好游乐,于玩赏游乐中实现生活的艺术化,达到诗意生存的人生高境。前蜀后主王衍《醉妆词》云:“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生动描述了五代时期成都五光十色的游赏娱乐盛况。宋代成都人游乐之胜,仅以《岁华纪丽谱》所载,一年即有23次之多,大致有游江、游山、游寺、郊游等几大类,而歌舞宴饮及各种演艺活动穿插其间,使得游乐活动精彩纷呈,吸引人们流连忘返。在此,我们选取游江、歌舞、集市、女性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论析。(一)游江诗云:“江上鸣鼍簇彩船",又云“花潭遨乐鸣前"。这写的即是成都历史上有名的“游江"活动。苏轼《次韵刘景文周次元寒食同游西湖》诗自注说:“成都太守自正月二日出游,谓之遨头,至四月十九日浣花乃止。"费著《岁华纪丽谱》则有更详细的记载: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凡太守岁时宴集,骑从杂沓,车服鲜华,倡优鼓吹,出入拥导,四方奇技,幻怪百变,序进于前,以从民乐。岁率有期,谓之故事。及期则士女栉比,轻裘袨服,扶老携幼,阗道嬉游。或以坐具列于广庭,以待观者,谓之遨床,而谓太守为遨头。北宋时一位益州知州薛奎作《何处春游好》诗10首。此人原来在开封为官时,“专以严治,人谓之‘薛出油'"。到了成都,为了“从其俗",不得不与民一道游春,自号“薛春游"(费著《岁华纪丽谱》)。虽仅仅是改了绰号,但亦反映出成都游乐之风远胜于京师(开封)。而“游江"还分“大游江"“小游江"。盖南门万里桥一带,数十艘彩船嬉游其中,称“小游江";而浣花溪一带,游船游人更多,更为热闹,称“大游江"。(二)歌舞游乐总要伴随着歌舞表演及各种游娱活动。成都艺文发达,乐舞尤为擅胜。《蜀国弦》《蜀道难》都是自六朝就流行的乐府,杜甫诗“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更说明成都在唐代即是音乐之都。唐代陈陶有《西川座上听金五云唱歌》诗,其“满堂罗绮悄无语,喉音止住云徘徊。管弦金石还依转,不随歌出灵和殿。白云飘飘席上闻,贯珠历历声中见……"的高超技艺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人沉醉于美的享受中。而《成都书事百韵》对这方面也作了传神的描写:一则曰“坊题金马促管弦",再则曰“对陪霓袖舞翩翾,三则曰“锦亭焰烛明歌障,绣阁香球熨暖毡",可谓缓歌慢舞、丝竹齐奏,呈现出一派繁盛之景。(三)各种集市成都的游乐活动常常与商贸活动结合在一起,每月都有时令性的专业集会。张澍《蜀典》卷六引《成都古今记》说: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此外,还有米市、炭市、麻市、渔市等市。不仅白日有市,而且还有夜市。每逢这类集市之期,也就成为人们出行游乐之时。《成都书事百韵》中写到了药市和花市。而人们出行时的兴高采烈、热闹非凡及“蜀人游乐不知还"(苏轼《和子由蚕市》)的欢乐快意,也在诸如“似簇绮罗偏焕燿,如流车马倍喧阗"“避暑亭台珍簟设,纵池沼钓丝牵"“嘉趣必臻尤伫望,胜游争倦更迁延"等诗句中表现出来。(四)女性

“蜀居华夏之坤"(张邦伸《锦里新编序》),气候温润,山娇水媚;蜀女貌美多情,蕙质兰心,颇富才艺风韵,故历代才女辈出。如汉代之卓文君,唐代之女皇武则天、浣花夫人、薛涛,五代之花蕊夫人、黄崇嘏,明代之黄峨(杨慎夫人),清代之林韵征(张问陶继室),乃至现代之曾兰(吴虞夫人)等等都是在中国女性文学(文化)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以开物成务、创造创新来说,则在蜀锦蜀绣、造笺制扇、漆器竹编、烹饪治生乃至货殖经商、接人待物等诸多方面都可圈可点。要之,蜀地居坤,偏益女性;成都物候,独利娇娃;智慧巧思,出类拔萃;惊采绝艳,辉映古今。历时既久,流为风习,遂形成较为发达的女性文化,故成都的城市性格中阴柔之美的特质似乎更加彰明显著。特别是自“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塑造了中国才子佳人型爱情的模式后,“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便成为成都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最美好的印象,“蜀女"便成为天府文化中一道靓丽风景而魅力无穷,呈现出别样的风采。

薛田此诗对女性亦有多方面的描述和表现。如“靓女各攻翻样绣"是描写绣娘美丽而技艺高超;“美丽姝姬酷类燕"是描写蜀女堪与著名的燕赵佳人媲美;“九苞绾就佳人髻"是指蜀地佳人的发式优雅而入时;“合伴鸦鬟齐窈窕,对陪霓袖竞翩"则描述歌女的年轻可爱、窈窕美丽及舞姿的曼妙优雅。“柳堤夜月"两句(见前引)虽未出现女性字眼,但一看便知写的是大家闺秀生活;而“缯网晚晴夸蹴鞠,,画绳寒食戏秋千"又分明是描述少女天真活泼的情态和日常生活。前引“锦亭焰烛"两句因有“绣阁香球"之语,活动于其间的也肯定是女性。诗人正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不同生活场景中不同年龄、身份、情态的女性形象。其中那性格豪爽,喝得酩酊大醉,乃至于金钿从发髻坠落而不自知的形象使人印象最为深刻,再次感到了李商隐诗“当垆乃是卓文君"的妙处。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诗中“潜到青羊恐遇仙"一句不可一读而过。表面上看,这仙是指“神仙",青羊宫是道观,道家本与神仙方术关系密切,道教典籍中也有大量的“神仙传"之类的奇灵异事。但“仙"在中晚唐以来就有另一含义,“仙(女性)之一名,遂多用作妖艳妇人或风流放诞之女道士之代称,亦竟有之目倡伎者。"此处也含此意。如然,则不是“恐遇仙"而是“盼(喜)遇仙"了。

五、厚重辉煌的历史文化

诗云:“草木葳蕤时为瑞,奇秀江山代产贤。”诗人对成都历史上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回顾,再现了宋以前成都的历史荣光。诗从“民知礼逊蚕丛后",即传说中的第一个古蜀国王蚕丛开始,列举了鱼凫、杜宇及其魂化杜鹃鸟的传说、金牛古道、张仪灭蜀、李冰治水、文翁兴学、相如题柱,汉代蜀中名人何武、严遵(君平)、范廉事迹,益州牧刘焉治理有方、刘备建立蜀汉、诸葛亮治蜀、李特恃险称帝,汉晋时精于方术的李合阝、戴洋、栾巴的异闻,李白入宫而荣耀、玄宗因安史之乱而幸蜀、韦南康(皋)大破吐番而亲自撰写纪功碑铭、袁滋无分至蜀而遗憾、宰相段文昌两度入蜀、前蜀主王建诤友冯涓、后唐灭掉前蜀的统帅李继岌,以及宋初蜀中李顺、王小波等此起彼伏的起义⑩。总之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历数了成都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再现了“五都之一"及“扬一益二"的历史荣光,表达了当时成都“此时全盛超西汉"的自信和豪迈之情。诗人所列举的历史人物有蜀人,也有外地的人,如文翁、诸葛亮、韦皋等,但只要他们对成都的发展作出过贡献,人民都不会忘记他们,历史都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历史功迹,熔铸为一部丰富而灿烂的成都文化史,并且他们不愧为“蓉漂"的先驱,其干事创业的经历对我们今天广大的“蓉漂"仍有学习借鉴意义。

六、修官德行仁政的政教文化

从“宦游止叹音尘阙"到结束的24句,主要写自己为官修身、关心民瘼、取法前贤、担责报国、造福蜀民的感慨和决心。其中“政经旋考尤多僻,民瘼深求尚未痊"可视为从政名言。是啊,反复考量查验各种施政的政策措施,方感有诸多遗漏和不足;深入了解老百姓冷暖疾苦,始觉民生艰难,生活实属不易,这完全值得今天的官员们效法。诗中还对东汉不畏权贵、埋车轮于洛阳亭下(作好丢官的准备)而弹劾权臣梁冀的张纲,深受蜀人爱戴的循吏范廉,敢于直言谏诤的前蜀冯涓等成都历史上的能吏清官表示了由衷的钦佩,并表示自己要“俯遵廉察",履践古训,进德修业,临深履薄。特别强调了不因苛烦而伤淳厚之民风,不因巧智而伤敦朴之风俗。要兢兢业业,劝善扶危。通过以上率下,使边远的蜀地气正风清,富庶安康。总之,诗人面对如此历史悠久、繁盛一方的“喧然名都会"(杜甫诗),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决心效法学习先贤循吏,把成都治理好。“重禄省心宜致寇"一句最堪玩味,意谓一个地方大员如果待遇太好(禄重)而又对自己的使命职责无所用心、掉以轻心(省心),则最容易招致境内的变乱或外敌的入侵(成都为边塞要地,历史上经常遭受吐蕃与南诏的侵扰),这确为历史经验的总结,值得后人深思。纵观全诗,表现诗人执政理念与仁政思想的诗句还所在多有,如“令范式驱民缺缺,咨谋畴倚道平平"“蠢动乘时先养育,菁英届候别陶甄"等。此外,诗人虽然赞颂成都的富庶繁丽,易守难攻,但却是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凭险割据的。诗中“李特锋鋩徒恃险"以下八句即告诫后人不可恃险称雄甚至问鼎中原,否则那只能“轻败旋"“悲倾辙",最后以败亡收场。应当说,这也是有很深历史寓意的。

薛田的时代,对成都历史文化影响较大的“三苏"、陆游、范成大等或还未出生,或还未登上历史舞台,此诗中当然不可能提及,但对之前十分重要的人物及史事,作为一首“百科全书"式反映成都历史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史诗,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最不该遗漏的是杜甫与薛涛的成都事迹及其作品。在历代与成都有关的诗人及作品中,老杜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这也是人们的共识。杜诗在中晚唐已非常流行,我们读元稹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可知杜诗被推崇到了何等的高度;从雍陶、杜荀鹤、韦庄等诗人的作品中,我们也知道杜诗对当时的诗坛创作发生了何等重大的影响。杜诗到了宋代更是奠定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千家注杜"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研究学习杜诗已成时代风气。但薛田在此鸿篇巨制中竟只字不提杜甫及其诗,这确实是重大遗漏与遗憾。而薛涛也是唐代成都著名的女诗人,她“出入幕府,自(韦)皋至李德裕,凡历事十一镇,皆以诗受知(中略)期间与涛唱和者,元稹、白居易、牛僧儒、令孤楚、裴度、严绶、张籍、杜牧、刘禹锡、吴武陵、张祜,余皆名士,记载凡二十人,竞有唱和……"其诗惊采绝艳,为唐代女诗人之冠,亦为蜀中女诗人之冠,为天府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有关她的故实及遗迹较多,如薛涛笺、薛涛井、薛涛酒、薛涛坟等,历代文人多有题咏。而薛田在诗中也是只字未提,对于以女性文化发达著称的成都及如此长篇巨制,不能不说是一桩憾事。当然,我们也可以美学趣味不同加以理解。况且,即便是一百韵(句,字)的长诗,对于如此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成都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来说,肯定还是显得捉襟见肘,难于面面俱到。因此,在略带遗憾的同时,还要感谢年前薛田就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幅“成都清明上河图"或“宋代成都揽胜图",使我们增强了文化自信,增添了早日建成“三城"(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三都"(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的信心和决心。

注释:

①关于“交子”的发明和使用,一般都归功于宋初的名臣成都知府张咏(-),但考诸载籍史料,这是不准确的。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先是,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可见,至少在张咏第二次守成都期间的真宗景德二年(),交子在成都等地已广泛使用了。张咏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将交子发行权交给“富民十六户主之”(《宋史》卷《食货志下三》)和确定三年一届的汇兑制度。而交子由民间转为官营,则是薛田继任成都知府时,朝廷下令他与转运使张若谷、梓州路提点刑狱官等“共议”后由宋仁宗批准实施的。时间是天圣二年()二月二十日,即公元年4月1日,由此世界历史上第一种由官方发行的纸币就诞生了。详见《成都通史》卷四《五代(前后蜀)两宋时期》第-页,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年11月。

②文中所引《成都书事百韵》诗句,除专门标注以外,皆转引自杨慎《全艺文志蜀》第-页,线装书局,3年5月版。

注:本文为线上阅读版,文章具体注引请参考纸质期刊原版。

点击上方蓝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sizia.com/xzwk/44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