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治诗心,颐养风雅当中药遇上诗歌

中国,是诗的国度,亦是中药的故乡。

诗词养心,中药医病。诗词与中药,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古代,医儒不分家。因医道相通,读书人也多涉猎医书,盖为求文字之乐,引药入诗词。于是,构思奇特、用词精巧的药名诗,将中药文化与诗词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诗词文化体裁。

引药入诗,最早见于《诗经》。清人赵冀语:”药名入诗,三百篇中多有之。”如《国风·周南·芣苢》中的「采采芣苢」、《国风·王风·采葛》中的「彼采艾兮」等。

但此时还不是药名诗的真正开端。

学者王克平提出:“《诗经》和《楚辞》把药名引入诗中,主要是为了描述劳动过程抒情或象征,还不是真正的药名诗。到了南朝,一些诗歌作者有意识地把药名艺术地嵌用在诗句里,表现了作者的文字技巧,促成了诗歌和中医药学这两门学科的融合,标志着一种新的诗体的产生。”

因此,药名诗诞生的时间是魏晋时期。因当时文人的游戏心理,重视文字技巧,加之抒情咏物渐兴,玄学兴盛,药名诗便应运而生。如南朝王融的一首药名诗:”重台信严敞,陵泽乃闲荒。石蚕终未茧,垣衣不可裳。秦芎留近咏,楚蘅摇远翔。韩原结神草,随庭衔夜光。“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医学理论的完善、医学著作的丰富,尤其是两宋时期医学地位的空前提高,药名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时期,已臻成熟,不再只是文人的游戏之作。

如北宋陈亚是药名入诗最多的人。陈亚少孤,长于舅家,受其舅影响,熟谙药名,有药名诗百馀首。他认为「药名於诗,无不可用,而斡旋曲折,使各中理」。即无论是什么药名,只要藏于诗后,合乎情理即可。

生查子(四首)

北宋·陈亚

(一)

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槟榔渎。分明记得约当归,远志樱桃熟,何事菊花地,犹来回乡曲。

(二)

小院雨馀凉,石竹风生砌,罢扇尽从容,半下纱橱睡。起来闲坐北亭中,滴尽珍珠泪,为念婿辛勤,去折蟾宫桂。

(三)

浪荡去未来,踯躅花频换,可惜石榴裙,兰麝香销半。琵琶闲抱理相思。必拔朱弦断,拟续断朱弦,待这冤家看。

(四)

朝廷数擢贤,旋占凌霄路,自是郁陶人,艰险无夷处,也是没药疗孤寒,食薄何须误,大幅纸连粘,甘草归田赋。

诗词中包含了相思子、白芷、苦参、狼毒、远志、菊花、茴香、余粮、石竹、苁蓉、北亭、珍珠、细辛、桂、莨菪、踯躅、石榴、麝香、枇杷、筚拨、续断、代赭、蒴擢、凌霄花、桃仁、芜荑、没药、薄荷、大腹皮、甘草等药名,或用原名,或谐音替代,或拆开重组,合乎格律要求,无堆砌感,

吴处厚《青箱杂记即》评论道:”虽一时俳谐之词,然所寄兴,亦有深意。“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亦言:”写闺情有乐府遗意。“

而在陈亚之后,南宋词人辛弃疾也在诗词中多用药名,其中《满庭芳·静夜思》嵌入药名虽繁但不着痕迹,自成章法,构思巧妙。

满庭芳·静夜思

宋·辛弃疾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褛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词中用了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磺、黄柏、桂枝、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钩藤、常山、缩砂仁、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25味中药的药名,巧妙地运用了药名本义,情趣盎然,表达了对久别妻子的相思之情。

唐宋之后,药名诗在明清继续发展,汤显祖、冯梦龙、蒲松龄、李渔等皆有诗作传世,药名诗也融入到小说戏曲中,起到了雅化、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故事效果等辅助作用。

西江月

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

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骨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

如《西游记》中的《西江月》一词,便用了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等药名,把孙悟空对进犯花果山的猎户进行抵抗的情景描写得惟妙惟肖。

中药的药名寓意悠远,涵盖颜色、味道、数量、人物等方面,其语言词汇能够满足诗歌表达的需要。

文人将其与诗词结合,以药名入诗寄托深情,也赋予药物生命,既发展了诗歌创作,也传播了医学知识。而我们在阅读时,既享受到药的谐趣,也感受到了文学强大的生命力和兼容力。

编辑

木拾

图片

网络

往期推荐

潮汕说|茶三酒四踢桃二,一句古谚,几番深意潮汕说|有一种成人礼,叫“出花园”潮汕说|千年古邑文风昌盛(一)潮汕说|千年古邑文风昌盛(二)潮汕说|千年古邑文风昌盛(三)潮汕说|千年古邑文风昌盛(四)

如果您擅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sizia.com/xzsj/44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