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给磊落故人的感觉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我非常喜欢李白的诗,另一方面,对于李白的性格,我又有所保留。不过性格决定命运,恰恰是李白的为人造成了他一生不得志的命运,而这些苦难的遭遇又成就了他的诗。
李白的诗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喜欢,磊落故人也不例外
李白是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李白的代表作《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等,大都天马行空,恣意奇绝,还有着“诗成泣鬼神”般的感染力,很容易就把人带入诗境之中,感同身受,因此受到了最多数人的喜爱。
比如他写庐山瀑布,让人感到如天河倒挂般瀑布就在眼前: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他在《上李邕》中以大鹏自比,足以激起少年的壮志雄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又能颠簸沧溟水。
他以行船之快抒发心中的快意,写下生平第一快诗《早发白帝城》: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他《的三五七言》写情,以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凄婉动人: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他在《将进酒》中写人的渺小和青春的短暂,令人惊心动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虽然非常喜欢李白的诗,但磊落故人对李白的为人有所保留
性格急躁,不够坚忍,做不成大事
公元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举荐,唐玄宗终于召李白进宫,“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可谓十分礼遇。在对李白略加考察之后,唐玄宗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这虽是闲职,却是天子近臣,有大把的机会影响朝廷的决策,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
但李白却认为唐玄宗看不起自己,只把自己当成一个陪皇帝吟风赏月的弄臣。他太急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暂时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他不是坚定信心和耐心,等待机会,而是很快放弃了自己,渐渐变得放浪形骸,饮酒误事,终于在两年后,惹得唐玄宗对他失去了耐心,“赐金放还”,将他变相逐出了长安。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意思是说一个人要作出一番事业,不仅要有出类拔萃的才能,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试想一下,如果李白不是那么的“急功近利”,而是利用在皇帝身边的机会,耐得住寂寞,徐徐图之,未尝不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四海云游,嗜酒成性,不顾家
李白少年成名,有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的政治抱负,但他没有选择科举一途,而是四处拜谒高官、权贵,以求进身之阶。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李白《与韩荆州书》)
李白二十七岁时,与已退休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成婚之后,李白仍为进入仕途四处奔走,直到四十三岁时才被唐玄宗召为翰林。如果说李白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忽略了家人,那么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因为始终不得志,变得嗜酒成性,妻儿都不管不顾,就很令人看不起了。李白也知道自己不对,他还给妻子写过一首《赠内》,表达自己的愧疚: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意思是说,一年三百六十天,我天天都喝得酩酊大醉如烂泥一般。你虽然是我李白的夫人,和那整天不顾家的周太常的妻子又有什么区别呢?太常就是东汉时的周泽,他喜欢喝酒和斋戒,常常冷落妻子。当时的人们非常同情周泽的妻子,说周泽一年三百六十天,有三百五十九天都在斋戒,剩下一天虽然不斋戒,却喝得“醉如泥”,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李白尽管有这种愧疚,但嗜酒的毛病始终还是改不了。他被逐出长安后,还是四海云游,长时间的不着家,回到家也是常常烂醉如泥,不尽一个男人照顾妻儿的责任。在他成亲五年后,他甚至因为常年在外飘荡,回去之后才知道他的岳父许员外已经去世一年了。
身为一个男人,却不顾家,这也是我看不起他的地方。
然而正是李白的性格成就了他的诗
正是他到处云游,才得以结识孟浩然,写下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他到处拜谒达官贵人,才留下了著名的《与韩荆州书》和《上李邕》等诗文。也正因为他嗜酒,才能灵感泉涌,写下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总之,磊落故人对李白的感觉是复杂的,一方面极度喜欢他的诗作,一方面又很看不起他的为人。不过人都是矛盾的动物,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