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熬一碗相思红豆粥
——从《红豆词》生发的一些联想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
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药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雨打梨花深闭门”。
一点絮语
“许是注定的缘分”
初读红楼,大概是在小学的时候了。那时候觉得自己读了几本书,已经能明白天下所有的大道理,于是除了对着那细腻的文字伤春悲秋强说愁之外,其它的内容一概抛之脑后。
而要说小时候关于红楼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位学美声的学姐以87版《红楼梦》歌曲为主题的毕业演出。那是幼时的我自学音乐以来,第一次真正为中国所独有的音乐作品所震撼,因为其文,也因为其曲,优雅至此,凄美至此,曲曲映事,字字摹人。即使每首只听过一遍,却如同刻印在我的脑海中,直到现在也记忆深刻,时常会想到哼出。而对于每一个学过美声的人来说,刘雪庵版的《红豆词》或许是入门时老师一定会教授的几首歌之一,我也不例外,所以红楼诗词曲众多,独《红豆词》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可幼时短短浅读红楼不久,还未嚼出个门道,就因高中考试课本的差异,四大名著都被放在一旁。直到大学,因为一门课的契机,让我重新拾起了《红楼梦》;又或许是注定的缘分,课余时间重学声乐,老师让我温习的第一首作品,也正是那首极尽相思意的《红豆词》。
于是,我便又起了好奇:为何我对红楼中的诗词唱段、尤其是那首《红豆词》如此念念不忘,中国古典文学又如何与当代人所喜爱的音乐相结合?思绪万千之下敲下这篇似随笔又似介绍的文字,试图从《红豆词》入手,从多个方面去认识红楼中的诗词歌赋。
红豆其物
“此物最相思”
若说要评选世界上最会联想的人群,我一定投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古人一票。无论是身边多么寻常的事物,经过古代人的理解,或因造型,或因谐音,亦或是意境,有了独属于自己的含义。于是万物都像有了魂灵,有了自己的寄托。于是杨柳日日挽留友人,杜鹃月月思归啼血,明月年年常伴游子。而“形如心脏,红艳如血,不蛀不腐,小巧玲珑,便于佩戴”的红豆,自然也被赋予了极为亲密而富有中国独有意蕴的内涵——相思。
我们现在或许很难去切身体会王维吟出那首《江上赠李龟年》时的心境:“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短短四句,却已将红豆产地、习性和特点尽数阐述。我对你的思念,就像不腐红豆一般坚韧;我对你的深情,就像血溅红豆一般热烈。君见红豆,就如感我相思。
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写到红豆的传说:“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除了中国外,你很难想象一个国家把一种植物的学名命名为相思子,把相思子感人的传说记录在一本详尽医书中,这确是独属于中国古人的浪漫绮思,也将红豆与相思,与中国人的从古至今对亲友爱人的思念紧紧联系起来。
于是乎,弥漫着相思的红楼,自与相思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女儿”酒令五首(其一)》简析
“女儿”的喜乐悲愁
宝玉在冯紫英家饮酒行乐,作者也借宝玉的眼睛,为我们徐徐展示了当时上册阶级骄奢淫逸的宴聚图景。众人行酒令,大多庸俗不堪却又符贴合人物身份,足以见作者笔力和阅历之深厚,而不用说“两个苍蝇嗡嗡嗡”的薛蟠,比较行令众人,宝玉可谓富有文采且格调高雅了。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曲自是极成功的。第一句开头直点主题——女儿相思情愁。接连十句,每句一个“不”字,情绪字字堆叠,绵绵不绝却又一气呵成,层层递进:愁思难捱,无法下咽,以至于辗转反侧,日益消瘦。而“不”之一字的否定语气又将情绪进一步加重,似是已经尝试过而无法解决、无法形容内心的苦闷:我相思的血泪像红豆一样把把洒出却流不尽相思苦愁,试图去忘却却又无法忘却内心的新仇旧怨,想照镜却消瘦病重以至无法起身。一句一个场景,春花开时愁,秋日风雨后愁,吃饭愁,梳妆愁,睡时愁,岁岁年年、日日夜夜、时时刻刻都为相思而发愁,通过一幕幕小时刻的画面,表现时间的漫长流逝,不可谓不妙。而曲的末两句,似又融入唐诗宋词中青山流水的意象,既是说明愁苦无穷不尽,却又从室内转眼山河,让曲多了一份释然。
而提到红楼,大家印象最深的一点,或许就是曹雪芹先生对“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一手法堪称极致的运用,这首曲自然也与之后的情节紧密相合。此曲似“女儿”——林黛玉自诉心声。于是依蔡义江先生所见,相思红豆便正和佚稿中宝玉流落未归,黛玉日夜思念的情景吻合。而就原文而言,“纱窗风雨黄昏后”一句便概括出了后文黛玉《秋窗风雨夕》的情景,而两首作品皆有一字句句强调,也很容易让人生发联想。而从情态上,或许也只有黛玉,才会因感极伤怀而相思血泪流不尽,病体愁思而无法下咽;旧病不起,缠绵病榻所以照不见身子消瘦;辗转反侧,愁病交加,于是颦颦黛眉通宵不展,这些似乎都是久病而善感的黛玉才能写出的。又想及末尾两句的悠远,又似与黛玉《葬花吟》中“质本洁来还洁去”高洁旷然的心境贴合。而又看酒令中,却又似在暗喻这里的“女儿”——薛宝钗,似乎又像是预言,“悲”青春年华守空闺,因“教夫婿觅封侯”。宝玉一曲,暗喻了两位女子的情节,却道为何,还是那句极为经典的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新梦红楼
从《红豆词》和《红豆曲》看今人唱红楼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国家动荡、民族危亡的时代,却也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兴起的时代。中国自古以来的诗词积淀带给了作曲家们无穷的创作灵感,西洋作曲理论技术又随着留学生们的引入为中国传统艺术歌曲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刘雪庵先生在运用西洋作曲理论的同时,保留了中国特有的调式和作曲风格,最为成功的作品便是这首《红豆词》,它不仅代表着中西音乐的结合,更昭示着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音乐的结合。朗朗上口,易于传唱,“诗中有音,音中有诗”。
而作为影视剧音乐艺术歌曲,“王立平创作这首《红豆曲》是把整部《红楼梦》烂熟于胸,每个音符每条旋律都是在书中人物角色身上苦寻而得,带有浓厚的传统音乐特点,听来贯穿场景,恰到好处,是人物的灵魂。“音乐与剧情相呼应,曲到时,虽未有话,情感皆蕴含于歌曲中,用歌曲来渲染画面,无限延伸人们的想象。
而同作为中国艺术歌曲的优秀作品,又同为红楼同一内容作曲,《红豆词》和《红豆曲》历来都是人们分析比较研究的对象,两者也确有些差异:
在诗词韵律与音乐旋律的结合上,《红豆词》原样根据朗诵“三四三”的读法表现,一字对一音一句一断,转而又转的旋律又和古典诗词呼应,朗朗上口确又可见其中婉转愁绪;而《红豆曲》则吸收戏曲中“板眼”的节奏形态,运用“西皮”唱腔,弱拍入唱,词曲对应时前一乐句结尾与后一乐句开头同在一小节,首尾相连,行云流水,似在亲密诉说,字少腔长,更有戏剧风韵。
在旋律上,刘雪庵通过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将模进手法贯穿全曲,后面乐句的进行都在第一乐句前两拍的基础上扩大缩小,乐曲发展逻辑性好,主题更加鲜明,也让音乐显得更加完整;《红豆曲》则借鉴戏曲元素,将悲情气氛借大量装饰音揉进旋律,让旋律更加千回百转。
在表达意义上,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刘雪庵借《红豆词》表达了国难当头的悲痛,在抒情浪漫的同时揭示了当时惨烈的社会状况,《红豆词》是刘雪庵音乐创作由抒情风格转向以抗战为体裁音乐风格的转折点;而王立平则通过音乐串联、补充剧情和人物心理,为整体的电视剧版《红楼梦》的整体效果服务。
然而,两首曲子的不同之处只是因为具体的时代背景不同,所赋予其独有的任务不同,于是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有细节上的不同,但在整体骨架上,两首曲子都采用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七声调雅乐羽调式;都融合传统戏剧风格,大量运用连音线和装饰音,曲调缠绵,句句相扣;都和词句对应,似吟似诵。其成功根源都在于把握住了红楼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加以自己时代的独特理解。
而既然已有前人改编的成功案例,我们又为何不可以红楼诗词的意蕴为基础和核心,结合当下时代,为红楼诗句添上曲调,或书自身境遇,或云时代状态;似进入书中,又确在现世,传统与现世结合,新做一场《红楼梦》。
于是,《新梦红楼——再吟一段兴衰,再唱一段红楼》这档节目就这样在我脑海中诞生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活动策划。
(最后是笔者一段献丑的《红豆词》)
编辑:何初蕾
参考文献:蒋春林《红楼花木志》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田爽《相思染红豆——论红豆词与红豆曲的演唱研究之比较》
杨哲《刘雪庵声乐作品红豆词的演唱分析与版本比较》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