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从不写唐朝背景错神雕侠侣唐朝意蕴最

最近,《长安三万里》火了,让我又想起一个争议话题:

金庸小说为何从不写唐朝背景?

错。大侠只是隐藏比较深而已。

唐朝大背景特别是唐诗意蕴,早已深入金庸江湖的血脉中。

金庸,其实是唐朝唐诗的铁粉:

李白的《侠客行》不用说了,还有王维的《射雕诗》——

今天单说神雕侠侣,可谓金庸江湖中唐朝意蕴最浓的一部:

唐诗和唐代大诗人,都是唐朝最好的代言。

于是落实到神雕一书,就是唐诗开道:明褒杜甫暗捧李白。

案例1、郭靖请杜甫给杨过上爱国主义教育课

话说当时,杨过为了半颗绝情丹,只好去襄阳城刺杀郭靖。结果郭伯伯不疑有他,亲自带着他出去巡城,用杜甫来借题发挥,趁机给杨过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主题的思想教育课:

话说郭靖一路缅怀唐朝的诗圣、最忧国忧民的杜甫,杜甫也趁机闪亮登场,连中三元——

第一次,先安排杜甫的纪念碑出场,可谓先声夺人一一

“道旁有块石碑,碑上刻着一行大字,唐工部郎杜甫故里。”

第二次,让杜甫正式出场,让口才不佳的郭伯伯朗诵杜诗:

不但郭靖跃马扬鞭吟出《潼关吏》,还安排杨过当捧哏,烘云托月,“郭伯伯,这几句诗真好,是杜重做的么?”郭靖道,“是啊·....我很爱这诗,只是记性不好,读了几十遍。”

忧国忧民的杜诗人,为国为民的郭大侠,在此隔代神交,水到渠成,毫不违和。

相比满江红电影里,那帮人朗诵岳飞词,是否违和多了?还是学金庸不到位哈。

第三遍,再借郭靖的口,给杜甫一个崇高评价:

“你想文士人人都会作诗,但千古只推杜甫第一。”

……

谁不知道杜诗就是唐朝的诗史——还有比杜诗更好的唐朝背景板么?

杜诗这个组合拳打出来,就是为了让杨过与郭靖,与襄阳大势共情:

好比鲁迅先生当年对着那个洋车夫,仿佛看出自己长袍下藏着的小——

打了这个底,次日杨过联手蒙古5大高手刺杀郭靖,还能下得了手么?

案例2:用李白诗为神雕侠侣画上休止符

在《神雕侠侣》的大结局里,杨过和大家做了最后的告别,华丽转身,飘然远去。

郭襄什么反应?

她终于忍不住了,泪珠夺眶而出——

这里金庸悄悄用了一首唐诗,升华一下情绪,作为全书的结尾: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其实就是李白的一首“三五七言”:前两句中间两句是五言,最后两句是七言,所以得名。

此处,金庸为何不明确说是李白作品?因为不需要:

第一层面:

李白诗作道出的是离别愁绪,可谓古今一般同。相信大家读懂了,都会心有戚戚焉:

第二层面:

迟来的郭襄只能和杨过擦肩而过,跟当年李白与已经怠政的玄宗短暂交汇何其相似?

都是生不逢时哈:一个是恨不相逢未嫁时,一个是君王已过巅峰期。

最后,这里,不明说李白。不说多遗憾。才是最大的遗憾哈……

案例3:小龙女说自己姓柳再次致敬唐朝和唐诗

离别可谓神雕侠侣的一大主题。杨龙20年来,一共经历了4次大的离别,跟唐朝也非常吻合:

唐朝因为边关战事频繁,送别友人是常事。送别诗由此成了唐诗的一大主题。

杨龙作为江湖中人,文化不高,写不了送别诗,但金庸同样以此可以做文章:

神雕中最有意思、也藏得最深的一个案例是,第一次杨龙离别后,小龙女去了绝情谷,对谷主自称姓柳。

当时书中给出的解释是,杨过姓杨,所以龙女自称姓柳,其实是寄托思念。

杨柳正式成了离别思念的代名词,就在唐朝,堪称送别诗的一大创新利器。

为什么?因为在唐代,“送别”几乎成了最难写的题目之一。

有多少才子都在写送别?就像我们现在,自媒体每天都在追的时事热点。

初唐的王勃写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经足以令人高山仰止了;

何况,杨炯还写出了“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的大气磅礴,别开生面。

甚至,同时代的李颀也写出了“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珠玉在前,好比李白登上黄鹤楼,这送别诗还能写出新意吗?

回答是,新意在王之涣这里: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版本的送别诗,就一个“苦”字,可谓点睛之笔:

诗人故意不写离别的人苦,却写杨柳很苦,因为离人实在太多了,惆怅太深了,所以杨柳才苦于被攀折太多。连杨柳都苦不胜情,又何况是离别的人呢?

从此,杨柳正式成了思念品牌的全球代言人。且全程免费,谁都可以用哈。

爱学习的李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补刀的大好机会,于是有了《劳劳亭》诗: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进一步凸显了柳——

于是乎,孤身流落到绝情谷的小龙女不姓柳,她还有更感人的选择么?

以上3处只是简单举例,算是这个系列的开篇语吧——

关于金庸小说与唐朝大背景,我将在继续阐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sizia.com/xzyz/114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