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项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530/4632166.html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君不知。”此句出自温庭筠的《杨柳枝》。原诗如下: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这首诗的意思
一二句“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深夜里点亮烛火深深的嘱咐你,此去路途遥远我的心与你相伴,切记不要忘了归期。
烛,谐音双关“嘱”;长行,隐喻“长别”;围棋,音同“违期”。
这句诗实际上是说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恋人长别时,曾深嘱他,不要过时不归。“莫违期”是“深嘱”的具体内容,为下句的“入骨相思”埋下了伏笔。
三四句“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小巧精致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红豆,你是否知道那深入骨中的就是我对你的相思意?
红豆又叫相思子,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因思念边塞的爱人每日在树下哭泣。后来泪水流干成了鲜红的血滴。血滴入土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红豆。
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对红豆就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一些地方的青年男女把红豆作为爱情的信物,互相馈赠寄托情意。
骰子又名色子,多为骨制,相传这是三国曹植所创,最初用玉制,后来就演变为骨制。它是一个小立方体状,六个面上分别刻有从一到六不同数目的圆点,其中一、四点数着红色,其余点数皆着黑色。而这骰子上的红点,就被喻为相思的红豆。
以“骰子”里面嵌入相思的经典意象“红豆”,来比喻相思入骨,这种双关修辞手法,设想巧妙,别有情致,但寓意深刻。
“玲珑”也是形容骰子,却暗示了恋人的一颗“七窍玲珑心”,而后句的“知不知”三字的回环复问,给人带来听觉上的特殊冲击,极富感染力。
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最初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很好奇这首诗的作者是写给谁的?后来看到一本现代作家将古人生平事迹与诗词相结合而写的人物传记,其中就有这首诗,读后感觉挺有趣!
作者温庭筠,(约—),晚唐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相传温庭筠长得极丑,有“温钟馗”的称呼,但人很有文采,也很风流,是个著名的浪子,喜欢在混迹在风月场中。
鱼玄机的父亲是个落魄秀才,因病过世后,家里一贫如洗,吃了上顿没下顿,母亲只好带着她来到风月场中帮姑娘们洗衣谋生。
温庭筠就这么认识了鱼玄机,那一年,鱼玄机也不过11岁左右,而温庭筠要比鱼玄机大了近40岁。温庭筠看到鱼玄机聪明伶俐,就收她为弟子,指点她写诗填词,也顺便照顾一下这母女俩的生活。
鱼玄机在温庭筠的关爱下,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久违的父爱,同时有了温庭筠的指导,鱼玄机的诗词造诣水平更是突飞猛进,其诗篇遍布长安,被人誉为“诗童”。
温庭筠自然是满心欢喜,对鱼幼薇十分怜爱,不管去哪儿,他都要带着这个得意门生,他们就这样在一起度过了三年快乐的时光。
后来,在温庭筠快60岁的时候,他得到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去做巡官的机会,他得离开长安,离开鱼玄机,到外地去了。
此时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已经已经出落得美丽动人,她对这个亦父亦师亦友亦伯乐的男人,产生了朦胧的情愫。
鱼幼薇含泪送别温庭筠后,柔肠百结相思成灾,她明白自己已经爱上了老师温庭筠。于是她终于鼓起勇气抛却少女的羞涩,连续修书向老师表白心迹。
温庭筠这个人虽然表面上风流,但实质上内心恪守着古人的传统观念,一直把对鱼玄机的感情控制在师生和朋友的界限内。为此他想出了一个拒绝鱼玄机的方法,把她介绍给了少年才子李亿为妾。
李亿开始对鱼玄机还不错,但是李亿的原配夫人看不惯老公纳妾,她非常讨厌鱼玄机,对她非打即骂,并逼着李忆休了鱼玄机。
无奈之下,李亿只好将鱼玄机送进了一座道观,并许诺三年后再来接她。于是她成了道姑,也就是从这时她开始叫道号“玄机”。
可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鱼玄机的夫君再也没来看过她,三年的等待,终究等来的是一场空。
感情上的一次次受挫,让鱼幼薇不再相信爱情。从此,她变得心如死灰,并彻底改变了自己,不再等待,不再思念。她在道观外挂上了"以诗会友"的牌子,如同现代网络用语:约吗?。
她成了艳丽的女道士,一时间,她所在的道观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不少男人都成了她的入幕之宾,好好的清修之地生生地被她变成了声名远扬的风月场所。
后来她因为与自己的贴身丫鬟争风吃醋,一时情绪失控,将其鞭打致死。为鱼玄机审理案情的是温璋,其人本是一名酷吏,又遭到过鱼玄机的拒绝,所以她被按重罪判处斩首。
那一年,鱼玄机年仅26岁。
这个结局让人唏嘘,大概鱼玄机也没有想到:她因为温庭筠而扬名,却被他的族兄温璋砍了头。
爱情,是鱼玄机一生的追求,所谓“过尽千帆皆不是”,她喜欢温庭筠,却一生思而不得;她有过很多男人,却唯一只爱过温庭筠一人。
这首诗里,句句描写的都是女子对远行恋人的思念之情,最后两句则将炙热的情感表达到了极致。
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柔情、不舍、怨恨、期待,再结合温庭筠与鱼玄机的故事背景,每次读到都感觉像是鱼玄机写给温庭筠的。
虽然这首诗的作者是温庭筠,但也不排除是鱼玄机所作,因后人喜爱而在整理诗作的过程中,将其收录在温庭筠诗词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