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海散文家新著系列黛色千年王琦著

辽海散文家新著系列③

王琦《黛色千年——辽海树王寻访记》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书,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思想源远流长。如今,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社会,已经成为传播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为此,辽宁省散文学会特别推出“辽海散文家新著系列”,对近些年来学会会员经国家正式出版发行的著作进一步疏理,旨在发现名家,发现精品,发现最美的风景……

《黛色千年——辽海树王寻访记》/王琦著

沈阳出版社/.6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黛色千年:辽海树王寻访记/王琦著﹒—沈阳:沈阳出版社,.12ISBN-7---3Ⅰ﹒①黛…Ⅱ﹒①王…Ⅲ﹒①散文集-中国-当代Ⅳ﹒①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第号

辽海树王终有传(序)

◎初国卿

早年读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我就会想起我老家的两棵古枫树。后来,看到中国林业出版社的《辽宁古树名木》一书,其中收入辽宁地区千年以上古树39棵,惊奇之余,又遗憾我老家的那两棵古枫未入书中;再后来,就一篇一篇地读王琦寻访这些千年古树的散文作品。今天,王琦寻踪古树的工程终于完成,还在《辽宁古树名木》之外,又寻找到三棵千年古树,终成《黛色千年——辽海树王寻访记》。我能为此书作序,备感欣然。

说起来,王琦寻找辽海千年古树之行动和这部书的完成,或多或少与我有些关系。记得是年8月,今日辽宁杂志社邀请辽宁省散文学会十余位散文作家到朝阳清风岭采风。其间我建议王琦写清风岭的千年暴马丁香树,她很当回事,特意在树下呆了小半天,进行了认真的采访,回到沈阳后又采访了相关专家,后来写成了《暴马丁香:GPS定位的千年古树》。从她的这篇文章里我知道了《辽宁古树名木》一书,知道了辽宁那些千年古树都由林业管理部门做了精心的保护,做了GPS定位,实现远程监控。接下,我鼓励王琦不要停下寻找辽宁树王的脚步,争取把这39棵千年古树都找到,都写出来。王琦很认可我的提议,从年冬天开始,一棵一棵地寻访,一篇一篇地写。年,在我主编的《辽海散文》杂志上又特意为王琦开了一个“寻找树王”的专栏,每期一篇。这对王琦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因为她所选择的这个创作题材本身难度很大,难的不是在动笔,而是在寻找,在采访过程。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王琦却将这种压力神奇地转化成了文化自觉和审美趣味,而这些都是缘于她的学养与追求。王琦出生在本溪一个颇有文化氛围的家庭里,父亲是一位官员,也是一位学者。她姊妹六人,一个比一个才华出众。父亲曾自豪地说:“我家有七个美人。”王琦长期在沈阳农业大学工作,曾任农大出版部主任,领导编辑《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和社会科学版、《高等农业教育》《新农业》等。同时对沈农一大批农学专家予以   初国卿年生于辽宁北票市,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曾任《大众生活》《车时代》总编辑,《沈阳日报》专副刊中心主任、编审;现为辽宁省散文学会会长、沈阳市收藏家协会会长、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沈阳文史馆馆员,冰天诗社社长,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诗、辽海文化与名物学。著有《唐诗赏论》《佛门诸神》《沈阳陶瓷文化史》《盛京瓷话》《郑板桥:绝世风流》《期刊的CIS策划》等;主编《三李诗鉴赏辞典》《辽海名人辞典》《辽海散文大系》等。出版散文集《不素餐兮》《春风啜茗时》《浅绛轩序跋集》《瓷寓乡愁》《在水之阳》等。作品曾入选大学教材与多种选本,获第三届“辽宁文学奖”。

为名木立传的美文(序二)

◎廖嘉玲记得曾对你说过,辽宁大地有许多草根古木在等待一位知音去拜访,它们多半是在千年等一回。果然,这位知音在《朴树》之后,又推出力作——《去辽宁看树约吗》。全篇阅读再三,思考良久,因多病而变得麻木的思维,随之泛起了感动联想的层层涟漪。且听我慢慢道来——先不说你曾经的本职工作业绩,也先不细数你寻找和宣传曹诚英先生的成果,就你的辽宁古木系列散文而言,我就非常震撼了——敬仰你迈开双脚,不知劳苦地出没在莽莽山岭林海间;羡慕你披荆斩棘后看到那么多的巍巍树王、树精,乃至体验到不朽的树魂;佩服你在本专业外拥有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储备;激赏你把抒情与科普结合在一起的文化散文;陶醉你字里行间汩汩流淌着对乡土的热爱,对有情植物(人格化)的敬畏与关爱,以及不让草根古木湮没的大爱;神往你有如潮水般不停歇的写作灵感,而且融入当下的新词语;感动你妙笔底下展现出古木往事的波涛、烟云、悲欢……曾设想过,人的一生最好这样度过——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读前人没有读过的书,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留下后人无法重复的人生轨迹,这才不枉人间走一回啊。万丈红尘里,不如意事凡几,能有机遇、有毅力完成这样的人生的人,屈指可数。不过,我的校友、文友、网友可做到,并已经做到。为母校有这样优秀杰出的学子而自豪,为我有这样襟怀开阔的校友而骄傲。回到书稿,其中三种名木红豆杉、银杏、柞树我都喜欢,都见过。野生的东北红豆杉(紫杉)看的不多,只在一些展厅和花木市场见过作为观赏的盆栽红豆杉。行文非常专业,详细而准确地描述了作为裸子植物的红豆杉(紫杉)的生物学特性和审美范畴里的大美。结合先前的一篇《君子如玉》,真长见识了。(略微有些遗憾的是,拉丁文学名未印成斜体,而且未把属名与种名分开,连在一起了。这不是你的疏忽吧?此外,“24小时”改为“昼夜”为宜,因后文并没有相应的具体数据,显得不搭配。)说起红豆,通常马上联想到王维的名诗名句。从现代植物分类学的角度看,唐诗里的红豆,不会是北方红豆杉的种子,而是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的植物种子。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种:1.海红豆属,落叶乔木,种子心脏形,中间凸起,边缘略锐,鲜红如漆。2.红豆树属,常绿乔木。种子椭圆形,略扁,朱红色,有光泽。3.相思子属,藤本,种子卵形,一端(四分之一)为黑色,另一端(四分之三)为红色。三类种子的共同特点是高度木质化,坚实且小巧,美艳却无俗气,因而能长久留在人间,具备承载诗意情愫的审美功能。依上述粒形与粒色的标准,母亲留给我的遗物之一是十粒红豆,可断定为红豆树属的。母亲已去世近四十年,生前在她手里把玩也会有三四十年了吧。再往前追溯来源,也许年代更加久远,不妨先估计有百年的历史吧。看那十粒椭圆形、略扁、朱红色的小红豆,不因时光荏苒而变化,依然熠熠闪光,鲜艳动人,不愧为相思豆本色。有时我取出来看看,沉思里仿佛又见母亲的慈容。昨天因你的美文,我又小心地取出端详它们,也因此深深思念天上的母亲。如今,银杏树被城市选作绿化树种,或行道树的首选。树冠优美的活化石已经非常普及了,无法与其二亿年前的祖先相联系在一起。母校的六百株银杏树是我离开后才开始栽种的。当年只有高高的杨树、芬芳的丁香和攀援的藤萝。文中所说的银杏大道,给我提供了美好遐想的空间。何日能一睹它们灿烂又不失伟岸的美姿?一些风景名胜、著名庙宇道观,往往都有古人留下的古银杏树,近千年或上千年的古木,无言地讲述时间的变迁,历史的演绎,是吸引游客的文化景观之一。最早,我见过北京西郊潭柘寺大雄宝殿前的古银杏树,植株高大、茂盛、粗壮(树围七人合抱),是辽代的遗存。其旁边还有一株也很古老的银杏树,据说它们为一雄一雌。因此乾隆皇帝赐名前者“帝王树”,后者“配王树”。其实两株均为雄树,堂堂风流天子乱点了鸳鸯谱。圆明园的西南部有一大片银杏树林。某年深秋季节,我和朋友边游览美景,边从鹅黄色的落叶里采集不同形状的美丽叶片,一一夹在白本中做成标本,作为纪念。最近一次观赏古银杏,是大前年在扬州的一个前寺庙(西方寺)里。那是一株葳蕤的雄树,主干由根部“分蘖”出好几个新干,形成丛状,人称“公孙树”。每到秋季,树冠一片黄灿灿,落叶后满地飘黄,人们又赋予“公孙洒金”的吉祥美意。有资料说,我国最古老的银杏树,在山东莒县定林寺内,年高三千岁,相传诞生在商代(见《中国植物之最》,中国旅游出版社,年版)。此即行文里提到的排位于第三古老的银杏树,不过树龄是近四千岁。至于贵州那株有年树龄的银杏树,不知有何文字记载依据。柞树之本名,当然没有橡树这个名字那样充满文化气息和浪漫情怀,但其秋天里漫山遍野的成片斑斓红云——红叶,足以使无法欣赏北京香山红叶(黄栌)、苏州天平山枫叶、南京栖霞山枫叶的辽宁粉丝,得到视觉上、感官上、审美上的最大弥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曾随省老干部大学的花鸟班去本溪关门山写生,大开眼界,同时加深了对辽宁省柞蚕业发展潜力的认识。但还是不知道“家底”有多少、历史有多悠久。加上先前看过《古槲祭》,总算有了更多的理性和感性的了解。在没认识你以前,我曾自诩是古树的粉丝,因见识过、记述过一些古木、名木有些可以满足的资本。在拜读了你的辽宁古木系列散文后,连连汗颜。原来真正爱树、懂树、写树的知音,就在我眼前啊!谨用以上小文,送去我的不尽感激和真诚敬意。

年11月28日

此文为沈阳农业大学校友廖嘉玲审读《去辽宁看树约吗》写下的点评文章。

廖嘉玲

年出生,广西柳州人。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农学系。曾任职于辽宁省农科院育种所,高粱所,情报所,以及辽宁农牧所杂志社,副研究员。先后从事科研,情报,编书和编辑及编校等工作。是《中国高粱栽培学》执筆人之一和统稿人之一。年退休。

《黛色千年》节选

@王 琦

医巫闾巅情侣松——医巫闾山太子松和风松辽宁境内千年古树仅有39棵,这些活着的化石散布在14.59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平均平方公里才有一株。在北镇医巫闾山上的一个幽谷里,同一经纬度,相距仅30米站立着两株古松。闾山的导游图上将其中一株称之为万年松,松树脚下立了一块水泥牌:“辽国太子耶律倍与爱妃高云云亲手所栽”。另外一株没有标注。年出版的《辽宁古树名木》两树均在其上,只是称万年松为太子松,另外一株为风松。我们这一代人学中国历史的时候,正值“文革”。初一第一堂历史课,操着南方口音的朱老师关于历史的定义是一条毛主席语录:“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只是辽国那段“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他从没讲过。后来我发现,不仅是他没有讲过,中国编年史从五帝至新中国,辽国年史像是小数点后第3位,常常忽略不计。“历史不会忘记”,这句很是官样的话,其实很“真理”。如今,辽太子耶律倍,在辽海大地上常常被文史爱好者提起。或因为他作为皇太子在辽宁建立起第一个藏书楼;或因为他精通汉与契丹文字有著作传世;或因为他的绘画作品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或因为他通阴阳、懂音律,精于医药被后世称为集藏书家、阴阳学家、医学家、音乐家、文学家、翻译家、汉学家和画家等于一身的儒者;或因为皇位角逐中他败给亲生母亲和弟弟,逃离辽国投奔后唐,年仅38岁便在风雨飘摇的后唐政权更迭中死于非命。特别是他在山中狩猎偶遇汉族医生女儿高云云,二人一见钟情的传奇爱情,为“凄凉中看到悲壮”的太子,平添些浪漫色彩。当年太子虽钟情高云云,但蔑视权贵的高家父女逃至龙城,太子遍寻天下,找到高云云后以汉族习俗迎娶并相恋始终。后来有人演绎说辽宁三大河流中原名为衍水的太子河,追记的并不是燕太子丹,而是辽国当了皇帝的子孙们为悼念父亲耶律倍,而将衍水更名为太子河。传说如风,闾山上的太子松在风中活生生昂首。以往爬闾山,还不知道辽国,不知道耶律倍。为那风中的传说去爬闾山,拜谒太子松,补缺失的那堂历史课,我已打算很久了。太子松高在山顶,闾山的大门就有耶律倍的身影了。山门是一座镂空建筑,四根基座独立的悬臂梁向心拱立,像是立在山前的剪纸边儿。镂空处是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的写实轮廓。设计者把辽国鼎盛时期杰出的建筑代表借引在这里,时空便在空实里浓缩。大门上的8幅浮雕从“舜封医闾”到“清帝览胜”,有3幅与辽国相关:“太子写志”“辽帝东猎”和“楚材幼读”。辽国的开国帝王是耶律阿保机,但浮雕截图却从他的儿子耶律倍起,这位太子在后世眼里的地位可见一斑。透过山门能清晰看见太子松所在的望海楼,循着蜿蜒的石阶向上,便是道隐谷。那有天工用巨石搭出的石棚,一柱冰壶在石棚间接天连地,据说这里是太子和爱妃高云云夏日读书的地方。再翻过堵路的巨石,眼前就是古松所在的幽谷。幽谷如一幅展开的全景画,画面正中是两棵古油松。太子松树高26米。树冠南北向大于东西向。仰头望去,往年的松果星点其上,像是一部挥洒圈点的书法作品。太子松伸出长臂的西北处小小财神庙前的石阶上,就是树高22米的风松。或许是因为山崖挡光,树干探身向北,东西向展开臂膀一样的松枝,拥向太子松。两棵树“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是一对相伴相守的恋人。两树间有一眼无水井,边上一块石碑写着“风井”。东面绝壁之上是外形碉堡状的藏书处也称望海楼。北面依山而建的楼台亭阁是太子和他的第八代孙耶律楚材的读书堂。西面峰峦叠嶂,树木葱茏。辽国是崛起于西拉木伦河的契丹人耶律阿保机于年创立的,当时叫契丹国。这个剽悍勇猛的游牧民族,兵强马壮,骁勇善战,从漠北一路杀向中原。辽国曾经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其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当时的宋辽版图很像一朵大伞盖的松树伞蘑菇,辽是伞盖,宋是菇腿。作为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和皇后述律平的长子,年当年,17岁的耶律倍被立为皇太子,成为大契丹国皇位的继承人。只是,太子的父亲暴毙后,亲生母亲为让拥有兵权的二儿子继位,挥舞金刀砍掉了自己的左手。这一刀砍去了皇亲国戚、满朝文武的直谏,也砍断了太子耶律倍登上皇位的梦想。在这位杀伐决断的皇后眼里,辽国兴起,靠的不是才学。饱读儒学的太子,难以在血雨腥风的杀戮中秉承大业。失去了皇位的太子成了新皇权的威胁。他多年研修的才学,竟然成为他登上皇位的障碍。他苦心构建的闾山幽谷,东丹王城却成了“让国皇帝”的软禁之地。太子最失意的时候,伴在他左右,宽慰他心灵的唯有高云云。太子隐居在闾山的日子里,大石棚中、桃花洞里、望海楼上,青松树下都有这对神仙眷侣的身影,吟诗唱和、抚琴作画,读书著书、谈古论今……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他们在亲手栽种的松树下凝眸远望,任由带着清幽松脂香气的松针散落……那样的日子没有很长。闾山放得下耶律倍的书桌,藏得住患难与共的爱恋,却镇不住皇权争夺的战乱。年,受后唐明宗李嗣源之邀,太子带着高云云从今天的金县登舟远去。在后唐,高云云生下了耶律倍的第5个儿子,《辽史·卷七十二·列传第二》中记载:“晋王道隐,字留隐,母高氏。道隐生于唐,人皇王遭李从珂之害,时年尚幼,洛阳僧匿而养之,因名道隐”。辽史是后世所修,或许,这名字就是太子取的,以此铭记他和云云相濡以沫的闾山道隐谷。年,太宗耶律德光暴毙,群臣拥戴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当了皇帝。辽世宗立刻幽禁了祖母述律平,处死其同党,接回父亲耶律倍的遗骨,葬在他生前积存了大量中国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闾山。据史料记载,闾山葬有3位皇帝,几十位后妃。太子和高云云的儿子晋王耶律道隐也葬在这里。山上游人太少,售票处的工作人员说不清太子葬在哪里,没有人知道追随太子一起投奔后唐的高云云是否和太子一起回到了闾山。站在千年情侣松下,我确信,他们从未分离,她就在他的近旁,作为树的形象和他站在一起。转过望海楼,还有两块相拥的岩石,我相信那也是这对情侣的又一化身。辽国盛衰有百年之久,到今天这个曾经连年接受宋朝“岁币”的游牧民族契丹,居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但闾山这座辽国的博物馆,特别是那两株千年的情侣古松,聚集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融汇了马背民族雄野彪悍和汉民族优雅精巧的绝世之恋,以超越历史、时代的生命魅力,无声叙述着千古风流。刊于《今日辽宁》年第5期

太子松:余年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锦州市北镇医巫闾山风景区。树高:26米。胸围:4米。地围:4.9米。冠幅:18米×25米。第一分枝点:20米。

风松:余年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地址同上。树高:22.8米。胸围:3.9米。地围:4.8米。冠幅:16米×25米。

评论文章选登

《黛色千年》读后◎徐贵华

“我相信,千年古树能够感知到每一位走近他的人,……都会无可救药的爱上他。”“古树是美的长卷,……等待我们对生命原点的爱,对脚下热土的爱,对自然的敬畏和深爱”“让我更爱生我养我的地方”等等。我想说的是,作者传递着人间大爱和真、善、美。没有这样充满人间大爱和真善美的思想境界,是写不出这么好的文章来的。真是散文的灵魂。只有真,才能吸引人,打动人。真、善、美,贯穿这本书的始终,所以,才深深地吸引和打动着读者……(节选)

点击右侧文字阅读原文:《黛色千年》读后

王琦的古树之旅◎刘宏伟

第一次认识王琦老师是在年8月。省散文学会在朝阳清风岭采风,中午大家吃当地农家乐,十几位散文作者分列两桌,团团围坐。一桌子的苞米面大饼子、农家酱、生黄瓜、干豆腐、冻豆腐血肠,虽是“疏食”,大家却兴致盎然。在一桌人举箸瞬间,我按下相机快门,其中就有王琦老师。

王琦老师当时还属于微胖界的。经过数年的奔波劳顿,如今成了一个苗条人。但“吾貌虽瘦,文章必肥”。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王琦捧出了辛苦6年完成的厚重大著《黛色千年——辽海树王寻访记》……(节选)

点击右侧文字阅读原文:王琦的古树之旅

为辽宁古树作传◎刘 平

终来绣手写造化,

一昼绿意天下闻……(节选)

点击右侧文字阅读原文:为辽宁古树作传

千年古木集大全◎李家福

辽海树王终有传,千年黛色集大全。初翁牵线写古木,大珂挥毫绘名篇……(节选)

点击右侧文字阅读原文:千年古木集大全

《祖枫》(有声阅读)◎初国卿

记得小时候,我的老太爷总给我讲这样一个故事:努鲁儿虎山下,乾隆皇帝时的朱石皋,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逃荒的老祖宗从山东省的东昌府茌平县(今属聊城市)挑筐背篓来到这里,连累带饿,昏倒在了老枫树下……(节选)

点击右侧文字阅读原文:有声阅读:《祖枫》/初国卿

《辽宁再无榆树王》(有声阅读)◎王琦

树没有大脑,却有感知这个世界、选择优生的智慧。这种漫长岁月中进化出的天成奇观,是人类无法再造的。我把这些说给我的原校报同事,现在的朋友哈敏,她兴奋得眼睛都亮了,跟我说:我开车,我们一起去看这棵榆树王!明天早上6点出发……(节选)

点击右侧文字阅读原文:有声阅读:《辽宁再无榆树王》

程敏、周熙高

周诗玛

刘奇青

作者小学班主任,以及作者的好友、发小等都有精采的评论文章。《黛色千年》说它是优美的散文集,实至名归,但它又可以说是严谨的学术著作,纪实的风物志及历史、地理、植物学、考古学和游记文学于一体,真是一个创造。比虚构类作品,大有价值。它是一部传世之作……(节选)

点击右侧文字阅读原文:《黛色千年》——更多评论文章

附:《黛色千年》目录

王琦

1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后留校。编校报、学报、《新农业》。曾任社会科学版学报副主编,《新农业》主编。曾出版《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曹诚英》《陈恩凤传》等。辽宁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附:拜访古树的同道

初国卿 葛江洋 刘海钧 刘宏伟 王 莉

杨春风 秦朝晖 陈雨飞 田 间 刘石国

徐博彦 韩 扑 韩先龙 石金成 赵书平

王殿臣 刘奇青 周诗玛 吴 明 孙本生

王向荣 魏 婷 张秀芬 王 莉(本溪)

姚丽雅 李 柯 王仲初 陈 毅 景丽颖

何中山 吕子湖 隋德友 吕宏伟 张 薇

张德发 王 志 党存青 孙洪海 朱 姝

刘洪琴 吴 限 黄文兴 王志平 程 远

安 平 杨利景 丁雨石 小 白 于洪飞

汤宽义 齐洪明 陈逸卿 何海花 曹桂敏

刘广远 张振忠 詹丽娜 王英林 潘 石

刘国强 尹建国 顾元明 高海涛 高 伟

张丽娟 徐龙妹 劳验荔 哈 敏 刘付秋

高云飞 潘成忠 林春阳 刘春喜 洪维田

任继阳 李九斤 雷志学 王宇明 武永胜

吴丽红 李世发 马 威 王国春 于永善

刘 云 王成富 周晓飞 荀喜文 马立营

高 伟 纪凤林 纪可欣 付 爽 梅 朵

李志山 初国华 时 颖 贺 连 刘桂英

侯 巍

辽宁省散文学会

辽海散文家新著系列编委会

(按姓氏笔划排序)

马静懿 王 玮 朱 姝 刘玉娟

刘宏伟 孙 静 庞晓东 张晓峰

周 兰 赵 凯 徐铭霞 黄文兴

程云海 潘 石

本期编委:

编   审:黄文兴

美   编:徐铭霞

校   对:程云海

辽宁省散文学会,成立于年,是由辽宁省民政厅登记管理、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业务指导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投稿邮箱:lnsswxh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sizia.com/xzxt/55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