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误读正常吗王维的相思为谁而写,

很早就听说过一种观点:当作家完成一部作品之后,这部作品就并不完全属于他了。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作家对作品的掌控,确实往往也只能到发表的那一刻,此后对作品的解读和解释,更多是有读者来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大量的作品,在作品进入读者的掌控以后,其解读与传播的许多东西,与作者要传达给我们的意思与思想就有着许多的不同了。

当然也不一定真的就是误读,很多时候,我们用误读只是一种俯视最后结果的语言表达,很多的误读其实是有意为之。这种现象,在诗歌中尤为常见,在先秦时期,故意误读以达到某种效果,还是士人的必要技能,孔子对此还表扬过子贡,说这样有互相启发式的解读,才可以“始可与言诗”,不然孔子感觉连和他谈论诗的资格都没有。但是孔子式的解读也有其历史背景,那是一种外交官式的解读,不能过多作为依据。

对于误读举两个例子,比如有一句出自《诗经》的很经典的诗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们一般都把这两句诗理解成是描写男女之间一种“白头偕老”的真诚约定。然而去查找出处,这首诗出自《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里面写的竟然是一场战争,这是一首典型的战争诗,里面也没有女人的出现,哪里来的爱情呢?“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唯美、浪漫的诗句,不是写爱情还能是什么?不过原诗写的确实不是爱情,而是战友情,是同生共死过的袍泽情意。这是把袍泽情误读为了希望白头到老的爱情。

这样的证明例子很多,还比如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解读。这句诗出自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可能只是要表达一种恋人聚散两依依中的无法停止的思念,这是缠绵悱恻的爱情啊。有人说,这就是李商隐写给她深爱的妻子的。可是在传播过程中,就过层层转读之后,误读渐多,就有了无私奉献的意思,然后又把他和教师捆绑到了一起。这就把爱情误读为了无私。

最后再举一个整首诗的误读,王维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知道,题目叫“相思”,里面还写了红豆,从此,这种草本植物的果实就担负起了传递男女间思念之情的重任。实际上,王维在男女感情方面,并不是一个多情之人。他一生中只有过一个女人,就是他的妻子,而他的妻子在他三十多岁时就过世了。从此之后的王维,并没有再娶妻纳妾,而是一个人走完了余下的岁月。

既然这首诗不是写给他妻子的,又不是写的爱情,那又是谁这么幸运,得到了王维的思念。这个人,其实很多人都听说过。并不是说这个人本人多么有名,而是因为有一个著名的诗人把他写到了自己诗里,而这首诗多年以来被收入课本,而他也成了许多中国人熟悉的不得了名字。没错,那个著名诗人就是杜甫,而他就是《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李龟年,《相思》的另一个名字就叫《江上赠李龟年》。王维和李龟年感情很好,李龟年也最善于演唱王维的《伊州曲》,他甚至后来也为《相思》谱曲,经常演唱。所以这首《相思》所传达的是朋友间的思念。

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出现误读是一种正常现象,在某些时候还增强了作品的传播,甚至让作品的内在更加丰富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sizia.com/xzxt/123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