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醇香一一《上海诗歌四十年一》审美解读作者:秦建鸿
“诗和远方”,时下流行的网络语。每每看到,一丝疑惑掠上心头一一
诗真的在远方吗?不近人间烟火?
《诗经》开篇: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诗,人之本性情怀的坦露。
或许是三万年前,人类祖先智人的语言虚构能力,凝聚成诗的精灵,浸润于生命。
诗,仿佛一种诱惑,缠绵于我们,穿越时空。
手头这本《上海诗歌四十年一》,倍感亲切,诗就在我们身边,流淌在这座城市间。
打开书籍随手翻阅,扑面而来相遇一首短诗:
唐诗是个美男子,宋词是个俏女子,元曲并非浪荡子,和而不同一家子。金朝走近根文化采撷三粒相思子。一一《根文化》李忠利“简单的比喻,却形象贴切,简直有点绝了。”作者如是说。诗人以简洁语言,俏皮地勾勒出中国诗歌的框架走向。从诗经到唐宋诗词元曲,中国诗歌渗透平常日子中。衣食住行,伴有诗的倩影。诗,穿梭于柴米油盐的烟火人间。喜欢唐诗,因其浓浓的人文气息,拍墨生活图景。喜欢宋词因其淡淡的幽思和恋情。喜欢元曲,浓妆淡抹总相宜。诗如仙女之妙手,让人喜欢,让人爱怜。人间有诗,倍添情趣,单调的日子不再乏味,有了一种质感的飞跃。诗,将个体生命和自由精神,融入普通日子的昼昼夜夜。这就是诗意的生活。不知何时起,诗离开了寻常巷陌,仿佛在遥远的地方。诗被边缘化了。《上海诗歌四十年》作者孙琴安先生,以学者的目光详尽分析阐述四十年来上海诗歌的状况,纵览海派诗坛,填补学术空白,还原诗歌的审美意义。作者穿梭于诗篇、时代及人物中,挥洒自如,别样的意味,写尽诗意的细腻和恢宏,气场十足。魔都之魔,诗之灵魂。高山流水觅知音,沿着上海诗歌的足迹,享受属于诗意的生活。回归崛起——质朴美
遥远的80年代初期,诗的苏醒回归崛起。82岁诗人辛迪写下了《诗之魅》:那些缺乏一定的意境和境界的不是好诗,那些缺乏生活源泉和生命的不是好诗,那些不是出自内心真实感受的不是好诗,要感动人,首先要自己感动。辛迪用最直白的诗句,道出了诗的本质。一如满腔的呐喊,呼唤诗的归来!感动自己,感动他人。诗就在我们的心间,伴随熟悉的街区,诗从没远离。罗洛写道:
蓦地,街灯亮了,亮了,在我身旁落下两道光的长堤,我看清了扑面而来的雨丝,我懂得了春雨给我的信息。一一《夜雨》春雨的信息,改革的春风吹拂大地。天街小雨润如酥,绝胜烟柳满皇都。唤醒自我——超然美
寻找诗意的人生。
独特的个体都有一种情怀,诗的情怀。诗在远方,亦非远方。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心头。诗与生活,若即若离。看懂生活,超然之上。在平凡中享受纯粹的生活,放飞灵魂一一诗意之核心上海,20世纪工业化都市,随处都有大工业的标记。我怀念钢铁就像怀念一个亲密的伙伴他那无处不在的光芒已深入我的血液是的,与钢铁在一起所有翻过的日历都变得格外有分量。萧呜的钢铁诗,烙印钢铁的炽热。所有一切如同钢铁般的分量,沉淀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凝聚于诗里,升华生活的美感。铁舞的城市诗,记录上世纪90年代上海蓬勃发展的足迹:筋骨抽出,在泥土与泥土之间重新排列,疼痛支撑一切生长一种力量,悬横于开掘后。……那些年上海宛如一个大工地,钢筋水泥的排列组合,强劲有力刷新巨变的都市。诗,舞动出建设者一腔热血,蓬勃情怀。
后工业时代,魔都的历史又翻开了一页。不同的人,别样的情怀。下午4点大楼切割出阴面像一块悠悠寡欢的三明治有人此时经过会对一生都丧失胃口。陈陌的诗如同一幅画,特感性很现代。一块切割的三明治,挤压出后工业的焦虑,且有一种富裕的恍惚,审美的情怀直抵人心。走向多元——绚烂美
海上升明月,21世纪多元共存的诗社和诗刊从松江到宝山,浦江两岸涌现出大量的诗社,奔向共同目标一一
绘就诗意生活,点缀美好人生。
只有诗歌这高悬的月亮,它有力的光芒不曾黯淡,它以水晶的预言构筑道路,它照耀下的宁静比生命久长。一一张建桐都市之诗,蕴含都市的气息。诗之光,照亮街道,宁静而清澈,沉浸独特的感受魅力。生活琐琐碎碎,我们需要诗的滋养。可想而知,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诗人,他们把诗记录于笔记本,放在书桌上,下载自己的风采点亮生活。诗人朋友认为,诗重塑自由精神的信念。自由精神之魂,生命的内核。诗,一种心声而感。一语道出了人之常情,诗之常态。岁月装饰了诗篇,豆蔻年华同桌的你,曾经追过的男生和女生。情切切,意绵绵,杨柳岸,晓风残月。普通的日子,诗句顺手拈来,大珠小珠落玉盘。诗,灵魂酿造的醇香,飘逸于岁月长河,陶醉优雅的人生。作者简介秦建鸿教授,上海作协会员。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担任《读者导报》社记者编辑,负责阅读评论版面的工作。
讲课之余从事美学及社会文化领域方面的研究。
出版专著:《曲阜三孔》、《路上的一面镜子---文本审美》、《自在生活---与美同行》。
发表论文系列论文:文化守恒及其审美。关于文化守恒项目,经多年的致力研究,雏形理论框架。此理论价值普适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提升人的精神内核。
—《END》—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