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语新青年专刊第期

昆区班俊英初中语文工作室

《昆语新青年专刊》

年03月26日第期

班俊英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编

〖名师寄语〗

目录

◎诗经中的爱情

蒙校庞春蕊

◎沉醉人情美难忘好时光

包51中刘畅

◎人生无重复

包51中王媛红

◎小说情节悬念设喜乐手法故事多

包钢12中蒙换清

---※※※※※---

诗经中的爱情

——以八下三首诗为例

蒙校庞春蕊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爱情充满憧憬和向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创作的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也是曾出不穷。《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表现婚姻爱情生活的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艺术成就较高。《诗经》的爱情诗,不仅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切渴望与追求,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透过这些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的作品,我们真切地感到古时人们在恋爱婚姻过程中的苦辣酸甜。

一、描写男女互相爱慕的诗

《诗经》的第一篇诗《周南·关雎》就是一首感情十分纯朴而美好的情诗。一位男子因为河畔采荇的“窈窕淑女”心善貌美,对这位美丽的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醒时梦中都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面对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现在眼前,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和谐欢乐的婚后生活。诗中的相思之情是坦率的、大胆的,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这种浓烈的感情和大胆的表白,正是生命欲望和本能的自然显露。

二、描写男女约会相思的诗

恋爱既有甜蜜和快乐,但也有痛苦与烦恼。《郑风·子衿》则是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这个女子在城阙等待情人,终未见来,便独自踟躇徘徊,发出“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咏叹,虽然她那么想给他送去消息,那么想去与他相会,但是她却不愿采取主动,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埋怨着她粗心的情郎,虽然不满,但她仍然在心急如焚、度日如年地等待,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

三、描写男女爱情受阻的诗

《诗经》中有很多反映男女爱情受阻的作品,虽然经过漫长历史长河的洗礼,但直到今天,只要我们细心品读,便能感受到《诗经》中女子那些热烈、羞涩、大胆、执着、勇敢的爱情力量。《秦风·蒹葭》将追逐者的痴念在水境的映衬下写得扑朔迷离,凄婉动人。对于“伊人”的理解,历来评论家颇多争议,但不可非议的是诗人对爱人的热烈追求。而被追求者,大体应该是采摘荇菜的勤劳、美丽的少女,那是的社会没有摧残女子对爱情的本性追求,所以她们能够大胆、自由地追求爱情。《诗经》中的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这种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这种浪漫与明媚的爱情,如山野中不败的鲜花,虽然充满野性,但却像营养着生命的空气一样,培育着生活和情愫,塑造着生命的精神。

---※※※※※---

沉醉人情美难忘好时光

包51中刘畅

《社戏》现被编入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每每备这课总是有一些新的发现,现在就从文章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一句入手,来谈谈自己对于这篇小说主题的认识。

一、句内品词

首先,我们可以找出句子当中的关键词,如:好豆、好戏、那夜都是关键词。读过小说,我们知道那夜的戏实在无趣,那夜的豆也实在平常。而那夜说得上好的,应该是水乡的夜色和纯真的人情。二者中“我”最喜欢的是小伙伴们,无论是聪明伶俐的双喜,还是淳朴可爱的阿发,那些少年人他们一个个聪明、热情、活泼,在这临海的小村里,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人情之淳朴如山水一样让人沉醉感动,实在令人难忘,带给“我”这样一个城里孩子的是心灵上的放松和自由。关键词还有“那夜”,只有在那夜、在那时,在所有人回忆中的童年,才能真正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不妨想象一下,即使是双喜和阿发这样纯真的孩子,长大后又是什么样子呢?这就需要把这句话放到全文中来看,“那夜”是我童年的时候,现在视角已经发生了变化,“我”在此刻是一个历经了沧桑的中年人,最怀念的是是自己的童年,自己童年当中那个温馨自由、纯朴自在的平桥村。

二、文中品句

把句子放在文中,将第40段和39段放在一起,我们就可以发现有两处明显的不同,第一是视角的变化,39段之前都是童年视角,而到了40段这是一个成年人的视角。第二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前面几乎全都是在叙述,而到了第40段,开始了一个充满情感的议论。此时通过这句话我们理解到童年是一个美丽的梦,感受到小说中对故乡小镇环境的浓墨渲染,透露对家乡的赞美和挚爱,这些都是表面的,更深沉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绵绵不绝的乡情与乡愁。

三、回归小说

我们课本中的《社戏》,是被删去了几段的,原小说的前一部分讲的是“现在的我”在北京城的两次看戏经历。所以我们品这句话还必须认真重读全文,将其回归到整体结构中去。通过这些看戏过程中不同寻常的、极其个性化的感受与感觉,“我”觉得自己被挤压,感觉到焦躁沉重、紧张不安,甚至恐惧,这展示了鲁迅的敏感受伤的灵魂,也是我们从许多作品中看到的那个鲁迅。对比前边,我们再来读这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在鲁迅的心目中,那夜似的好豆好戏已经成为某种生命形态意境的象征,轻松而舒展,自由沉静而柔和,和谐却又充满了趣味,这是鲁迅曾经有过,并且心向往之的,也是鲁迅心灵世界的一个方面。我们此时再来探究作者的主题创作,主题与其说它是念念不忘既往的少年时代,还不如说鲁迅对于现实的都市生活耿耿于怀,没有看京戏的厌烦和倦怠,就不会有看社戏的欣喜和失忆。

《社戏》写于年的十月,是鲁迅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里的最后一篇,不过与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不同,也与许多篇小说中写到的孩子的不幸不同,《社戏》主要描写的是一群小孩子幸福的童年,鲁迅先生所赞扬的,正是不失童心的真正的人,他也一直深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sizia.com/xzsj/68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