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百科17南国红豆,粤韵悠扬

粤剧

“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年,万人围住看琼花。”清代的这首竹枝词描述的是当时粤剧的繁盛之况。

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在粵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和美洲各国有粤籍华侨居住的地方广泛流传。粤剧题材广泛,集众家之长。它源自南戏,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珠江三角洲民间乐曲,早期以“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粤方言。

(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昭君出塞》剧照图源:红线女艺术中心)

粤剧原有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十大行当,后精简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六类。粤剧表演有单脚、滑索、运眼、小跳、拗腰等绝技。其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靶子、手桥、少林拳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都十分出色。

近百年来,粤剧充分挖掘人民现实生活的所思所想,在舞台上将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一直保持着创新。辛亥革命期间,粤剧改用广州方言演出,具有爱国倾向、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剧目不断涌现。年,香港拍摄了第一部粤剧电影——《庄子试妻》。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粤剧在题材、舞美、服装、化妆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大的革新,引入了西洋乐器,还形成了薛腔、马腔、白腔、廖腔、桂腔五大流派。抗日战争期间,粤剧艺术家们借古喻今,讽刺时政,批判汉奸,讴歌英雄,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抵御外侮的强烈情感。

(粤剧折子戏《花好月圆》来源:广东省文化馆)

21世纪以来,粤剧更是顺应时尚潮流,打通多种传播渠道,不断吸引年轻受众。年,佛山粤剧团推出动漫真人秀粤剧《蝴蝶公主》;年,广东粤剧院推出取材于武侠网游的《决战天策府》;年,广东粤剧院与第一福合作开发粤剧文创产品;年,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上映后迅速登顶中国影史上戏曲电影的票房榜榜首。粤剧以新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展现了粤剧艺术无穷的魅力和生命力。

同时,粤剧人也清醒地认识到,创新固然重要,继承传统才是根基。粤剧专业院团在创新剧目之时,也不断复排传统剧目。近几年出版的《粤剧艺术表演大全》更是对粤剧这项宝贵的艺术遗产进行全方位的深度挖掘,用图文声像的方式整理记录下来并提供学习范本。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民间的深厚土壤。如今在珠江三角洲仍有许多私伙局,业余爱好者常常聚集在一起唱粤曲、演粤剧,舞台上下,粤韵悠扬,其乐融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sizia.com/xzsf/100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