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枕水一梦墨色中

北京哪家痤疮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111/8578752.html

听说西栅的夜景很美,待到华灯初上,西市河波光潋滟,每一座桥都有一个故事……

这是一幢保存完好的清代江南民居,木门窗,木屋架,而看似一样的房子里,却孕育出一代文学巨匠——茅盾。

那么,就抓住最后一抹斜阳,乘船回去吧。来水乡,怎能不体验一下行船的乐趣?

还记得吗?那部唯美的电视剧《似水年华》,让多少人有了梦中的牵挂。

一排排青瓦白墙映入眼帘,摇橹声和着流水潺潺,乌篷船悠闲摇曳……是的,就是这儿,不一样的小桥流水人家。

  轻轻地,我来了。在一个斜风细雨的清秋,我背着行囊姗姗而来。

  像是赴一场穿越千年的约会,我悸动着、期待着。车子一路疾驰,而后停驻。一排排青瓦白墙映入眼帘,摇橹声和着流水潺潺,乌篷船悠闲摇曳……是的,就是这儿,不一样的小桥流水人家。我告诉自己。终于,一颗心随着青石板上的露珠安然落下,而目光却追随着如丝细雨,流连在古镇的秋波里。

  乌镇的秋,是宁静的秋,细雨蒙蒙,静谧安然,恰如梦中水乡曼妙的身影。而乌镇,展眼千载,依旧是少女清润的面庞。这是个始建于唐宋时期的古镇,从不知“衰老”为何物:百余年的枕水古屋、北宋年间的修真观、清代的古戏台……这里,因南梁昭明太子而闻名,因光绪之师夏同善而闻名,更因文学巨匠茅盾而被我们熟知。这里是古色古香的,又会时不时地添上几笔时尚的灵动——还记得吗?那部唯美的电视剧《似水年华》,让多少人有了梦中的牵挂。

  时光匆匆,既来之则安之。就这样斜打着伞不好吗?漫步古老的青石板上,何不寻觅一段属于自己的乌镇时光。

  东栅景区,逢源双桥,是否也能遇到一分刻骨铭心的缘分?驻足双桥廊坊,独一无二的水阁就在眼下。一根根石柱撑起柔婉的江南人家,屋在水上,水在屋下,三面临水。闲时,人们在水阁里品茶、聊天;倦了,头枕一行清流碧波,酣然入梦。正如茅盾先生在《大地山河》中描述的一般:“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那么,生长在这里的人,定当有着水一般的静谧温柔吧?只可惜,桥上游人如织,人声嘈杂,我没有听见摇橹者的欸乃之声。不知人群中,是否会有两个人如同《似水年华》中的文和英,在这里相遇,转身……

  “秋尽江南草未凋。”初秋的东市河畔,杨柳郁郁葱葱,亭亭玉立,如出浴的少女披散着长发,飘飘荡荡地,一路拂摆在水边岸上。雨水,不停地从伞尖滴落,河面渐渐泛起薄烟,雨中的乌镇分外安详。民居里多是老人,大概是早已习惯了人来人往,怡然自得地干着自己手头的活儿。抬眼望去,被雨水浸润过的屋瓦乌黑似墨。那被雨丝涤荡过的墨色,正如茅盾先生笔下的墨,淡淡雅香,凝聚乌镇厚实的内蕴。

  千年的时光,将脚下的青石板打磨得光滑润泽,任凭我用力行走,终究留不下来过的痕迹。走过百床馆、木雕馆、闻着公生糟坊的酒香,走着走着,就到了茅盾先生的故居。那是一幢保存完好的清代江南民居,木门窗,木屋架,与我徽州老家的房子仿若“同宗”,而看似一样的房子里,却孕育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一代文学巨匠——茅盾。听导游介绍,院落里的这棵棕榈树和南天竹,是茅盾先生于民国25年亲手种植的。如今,抬眼望去,棕榈树已超过七米多高的院墙,南天竹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禁不住让人顿感斗转星移、物是人非。

  故居一墙之隔的立志书院,后来成了乌镇第一所初级中学,茅盾先生就是这里的第一批学生。曾经是书院的讲堂,如今矗立着茅盾青年时代的汉白玉全身像。在书院众多珍贵展品中,茅盾先生13岁就读于植材高等小学时的作文本尤为引人瞩目,字迹清秀遒劲,行文流畅,教师在批语中称赞他“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限,立论有识”,充分显示了少年茅盾的才华。

  走到书院门口,耳边似乎又传来茅盾先生的叮咛:“过去的让它过去,永远不要回顾,未来的,等来了时再说,不要空想。我们只抓住现在,用我们现在的理想,做我们所应该做的。”

  可是,置身乌镇幽暗的雨巷,我还是忍不住空想了。不知何年开始,墙角长满青苔,缝隙里还钻出几棵小草的嫩芽。这应该就是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吧?接下来,我会不会邂逅一位打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呢?

  等了好久,不见丁香姑娘的倩影,我本略感失望,不料却在林家铺子里,邂逅了风姿绰约的“林太太”。铺子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如今生意这么好做,林太太该不会再打嗝儿了吧?我看着手里的蓝印花布工艺品神游,险些问出声儿:“林先生和您的女儿去了哪儿?沈家少爷小时候,是不是经常上您家来淘宝?”眼前时空流转、重叠,眼前这个“林太太”满面笑容,和善地让我随便看看,还轻声问我,想不想去手工作坊看看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

  我的心不由得雀跃起来,脚步也变得欢腾,探访蓝印花布正是我此行的目的,可到了这里,我几时停止过神游?就连雨是什么时候停的,我都恍然不知。赶紧收了花伞,沿着来路寻去。一脚踏进染坊,赏心悦目的蓝扑面而来。独居匠心的乌镇人民,把江南的婉约灵秀渲染到了极致。旗袍短褂、提包帽子、小挂件、茶杯垫……无一不是蓝印花布的质地。

  穿过店堂右拐,就是晾晒蓝布的院子了。一阵风过,高高的木架上,一匹匹蓝布随风摆动,恰似江南女子多情的裙裾。多少年前,乌镇女子,每人都有一袭蓝布小褂,在发间系上一条蓝布印染的三角头巾,挽一只竹篮在臂间,哼着江南小调儿,婷婷袅袅地走向碧绿的桑园。

  走出染坊,天空开始放晴。初秋的雨后,民居倍显清新,阳光也显得亲切随和,让我敢于肆意直视。头顶上的这片湛蓝,莫非是乌镇人民在蓝印布坊里染出来的?真想扯一块,潇洒地往身上一披,信步徜徉在乌镇的古屋小巷里啊!

  寻觅了大半日,脚步终是有些倦了,就在河畔的“美人靠”上小憩片刻。只愿意这样安逸地靠着,不想起身。恍惚中,我记起茅盾先生《西江月》里的两句词:“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唉,我还没来得及找寻那株千年巨木,还想去太子读书的地方嗅嗅书香,沾沾文气。听说西栅的夜景很美,待到华灯初上,古桥下的西市河波光潋滟,每一座桥都有一个故事……可惜,流连忘返的心事,抵挡不住阳光的暗淡。游人渐渐少了,这是乌镇一天中最美的时分,我却真的要离开了。

  那么,就抓住最后一抹斜阳,乘船回去吧。来水乡,怎能不体验一下行船的乐趣?行至码头,早有乌篷船在岸边等候。我这个旱鸭子,见了这乌镇的水却忘了害怕。许是我在梦里已经练了千百回,只是轻轻一跨,便上了船。

  夕阳照在河面上,金灿灿、亮晃晃的。船在水中行,人在水中行,乌镇,也在水中流淌。望水望得久了,我眼花了,头晕了,依稀仿佛身在梦中。我听见自己在问:摇橹的汉子啊,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你迎来送往了多少人,谁人留下,谁人离开?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游子倾慕乌镇的绝代风姿,沿着运河,乘着乌篷船追寻而至?那一曲《欸乃》,你可曾听过啊……

  (吴慧萍/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家发国土资源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sizia.com/xzzw/91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