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豪言诗词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萎划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决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销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睛。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这首词一开头就点出离恨别情来。“倚危亭”,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周济称起处是:“神来之作”(《宋四家词选》)。当他独自倚在高高亭子上的时候,春色扑面而来,触绪牵情,于是他感到春恨如繁衍茂盛的芳草:锄尽了,又长起来。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是从行者方面写的,说离开情人越走越远,离恨也就象春草那样越远越生。
这里化用李句,稍有变化:恨如芳草,这芳草煞是繁茂(“萋萋”),隐喻恨多;是永远都除不掉的。愁、恨都是无影无踪的。“愁之为物,惟惚惟恍”(曹植《释愁文》)。要把抽象的东西给人以实感,不惚不恍,就得使它有形。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萎”,用春草来比喻离情以来,它早已成为人们惯用的手法。
如“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不过秦观换用“划尽还生”,又多一层曲折,因为他想起了分别时的情景来,那时候—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在柳树成荫的河边,柳丝袅娜,马鸣萧萧,刹那间突然感到,现在是真正到了不能不分别的时候;所以心里蓦地更觉得悲伤起来。
“念”是个领字,直贯两句,表明是追思、回忆。柳外、水边,是别时的场景;柳青、水碧,色彩明媚。再以物代人,以男的所乘青驰马代行人,以女的所着红袖衫代送者;而青骢、红袂,这色彩又多么鲜艳。两句绘出了一幅明媚艳丽的送别图。这两句从字面上看,还只是写景。但联系起“怆然暗惊”来就大不相同了。
对从前相聚时的恩爱如此追怀,留恋;对别后的今日如此惋惜伤嗟,那在当时是不曾预料的,所以现在有“暗惊”之感。这句应开头的“恨如春草”,加深层地表现出相思之情的刻骨铭心。张炎《词源》评日:“离情当如此作,全在情景交炼,得言外意”。
正由于有了这一句的情,使得前两句的景“活”了起来。它和融情入景(或称“移情入景”)不同,因为看来景和情是分开的,可是这四个字一出,就将“分时”的情、景熔铸“交炼”在一起,从而也更见得情深了。因此,“得言外意”,它在读者脑子里映现的不只是一幅青骢红袂柳外水边送别图,而且还会引起许多想象,下阕“无端天与娉婷”,又来得很突然。
无端,无缘无故,全句说:老天爷呀,你为什么偏让她生得这样美丽!暗示如果她不生得这样美丽。也许便不会如此“枪然暗惊”。也许我们并不完全同意作者的审美观,不相信什么“天”,但却觉得这个人“痴”得可爱,他是情深似海的。“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这两句是追怀两人相聚时的欢爱。它表现的是“不堪回首”的缠绵感情。在秦观以前,杜牧《赠别》诗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在秦观以后,辛弃疾《念奴娇》词有:“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
秦观的词不同于杜、辛,它是两句两意,并非两句一意。一句写“夜月”,一句写白天。在月明如水的夜晚,情话绵绵,沉浸在无限美好的幽梦中;而在白天,春风十里,在当时又有多少叙不尽的柔情。这两句,实际概括了过去两人欢聚时的日日夜夜!既凝炼含蓄,又婉转柔媚,正是少游婉约词的特色,它令人“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张炎《词源》)。
“怎奈向”三句,急转,从方才对往事甜蜜的回忆中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来:欢愉如流水般的过去,再也不会回来,而且从此再也听不到她那美妙的琴声,再也闻不到从她那薄纱衣裙里发出的芳香了。过片以后写情有回忆,有现实:回忆是美好的,现实是伤痛的。对比起“夜月”,“幽梦”,“春风”,“柔情”,这“声断”,“香减”的无情现实,真是“怎奈向”完完全全无可奈何了!写过去,写眼前,看似一气而下,但用“怎奈向”急转,情境陡变,于对比中,衬托出今昔迥然不同。
“那堪”句以下,从上面的抒情转为写景,与开头的“倚危享”呼应。良辰美景,已成往事、本来够伤情了,再看着这眼前的片片飞花在薄暮中悠悠飘荡,残雨濛濛,在阴晴不定的天空中如烟似雾。不径直说天晚花落,而说“飞花弄晚”,是炼一个“弄”字;不径直说晴雨不定,而说“残雨笼睛”,是炼一个“笼”字;这样更显出飞花片片,悠然自得;残雨檬濛,若有似无。新颖倩秀,见出词家炉火纯青的功夫。
如此景色,本来已“那堪”实在难以忍受了。可是“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正在因伤感而凝思出神的时候,耳旁又传来黄鹂阵阵凄切的悲声。由静而动,由无声而有声,而且以景结情,都愈衬出人的寂寞情怀。
词用层层渲染,步步加深的写法,念别时,忆往日。感今夕,所见所闻,无一不增加悲感,末句“黄鹂又啼数声”并暗寓相思永无已时。黄蓼园《萝园词选》云:“寄托耶?怀人耶?词旨缠绵,音调凄婉如此”。秦观屡被贬逐,飘零异乡,常有自伤身世之感,此词是否另有寄托,还有待深入研究探讨。
参考资料:古诗词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豪言诗词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