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蝶恋花一半相思寄明月,一半相

01前言

世人评说:一笔写不尽纳兰情,半生书不完痴心梦。“满清第一词人”纳兰性德,这位“相门的翩翩公子”,为何有着这么多的情愁呢?

纳兰性德生来富贵,一生锦衣玉食,可谓平步青云,可他偏偏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他一生多情,可又偏偏遇到第一任妻子卢氏永远离他而去。卢氏的离去,是纳兰心底永远的痛,与此同时,也激发了他创作的才情,成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他留下的多首词里,有许多悼亡卢氏的词,每一首都写得无比真挚,痛至肺腑,让人悲伤不已。

02词与赏析

今天分享的一首悼亡词:《蝶恋花》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纳兰性德〔清代〕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纳兰性德(年1月19日—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五月三十日(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03赏析

这首悼亡词,依旧是写给纳兰的妻子卢氏的。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开篇三句凄绝而灵动,说的是心中最怜爱的就是天上的月亮,天上的月,只有一夜像玉环那么饱满,其余夜晚的月亮都像玉玦那样,并不能圆满。

"环"和"玦"都是美玉制成的饰物,古人佩在身上。"环"似满月,"玦"似缺月,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苏轼写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纳兰想要表达的意思,也是如此。同样的意思,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也显出了纳兰与苏轼的不同之处:深情胜之,豁达减之。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是纳兰对梦中亡妻所吟断句的直接回答。纳兰在《沁园春》一词的小序中曾写道:“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澹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纳兰在这里对亡妻的临别之语做出了回答;他想象着那一轮明月仿佛化为自己日夜思念的亡妻,如果梦想真的能够实现,自己一定不怕月中的寒冷,为妻子夜夜送去温暖,从而弥补心中的遗憾。

然而梦想终究难以实现,下一句“无那钟情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道出了现实的无情:无奈尘世的情缘最易断绝,而不懂忧愁的燕子依然轻轻地踏在帘钩上,呢喃叙语。此时的纳兰睹物思人,由燕子的呢喃叙语想到自己与妻子昔日那段甜蜜而温馨的快乐时光,于是,他的思绪又开始飘散起来。

尾句“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是纳兰对亡妻的倾诉,表达了自己的一片痴心:在你的坟前我悲歌当哭,纵使唱罢了挽歌,内心的愁情也丝毫不能消解,我甚至想要与你的亡魂双双化作蝴蝶,在灿烂的花丛中双栖双飞,永不分离。

这里也用了几个典故,唐李贺《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这里借用此典表示尽管哀悼过了亡灵,但是满怀愁情仍不能消解。李商隐《偶题二首》中有云:“春丛定是双栖夜,饮罢莫持红烛行”。而“春丛认取双栖蝶”让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或许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的故事。纳兰的心事正是如此,妻子已去,他也愿意化蝶飞去,双栖花丛。

这又是多深的情,多重的思念呢?

04尾声

整首词上阕因月起兴,以月为喻,回忆当初夫妇间短暂而幸福的爱情生活,则曰:“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正是深情人作深情语。下阕借帘间燕子,花丛双蝶来寄托哀思,设想亡妻孤魂独处的情景,则曰:“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人去双飞蝶”,这又是伤心人作伤心语。同时,纳兰词既凄婉,又清丽的风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称它为传世的名篇,是当之无愧的。

纳兰心事何人知,读罢他的词,才会知道他的多情与伤痛:一生多情的纳兰性德,将一腔真情,倾诉在了笔下诗词里,带着古色古香的韵味,带着午后阳光里的微微刺目,让人不由自主替他心疼,,为他感伤......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sizia.com/xzzw/115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