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炎医治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82670.html
《秋夜长》是乐府杂曲歌辞中的一曲,很多文人曾以此为题写下诗篇。而“秋夜长”之名乃取自于魏文帝曹丕《杂诗》中“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当然主题未必是曹丕诗中“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比如南朝齐文人王融就写道“秋夜长,夜长乐未央”。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首诗虽不算是思故乡,“秋夜长”的主题倒是完全契合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读诗如果完全摸清楚作者的创作背景,并了解他当初的创作意图,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完美的事情。因为,在我们抛开创作背景的情况下去读一首诗,根据诗句的表面指向,我们可以按自己的想象来构造一个场景,也许是更合适的。
乐府诗·唐·张籍·秋夜长
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汉东西月色光。愁人不寐畏枕席,暗虫唧唧绕我傍。荒城为村无更声,起看北斗天未明。白露满田风袅袅,千声万声鹖鸟鸣。
本诗作者唐代诗人张籍,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推动者,我们对他的《节妇吟》中的诗句可能较为熟悉,“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同样一首《秋思》让人们对他印象深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今天就来品读他的一首乐府《秋夜长》。
第1、2句,说的是秋天的深夜之时,诗中人看着天河两岸,此时的月色如水。正如我们看一篇小说,或是一篇短文,通常都还是会有时间、地点与人物的说明。这2句清晰地交代了时间,却没有交代地点与人物,所以就需要读到第3、4句,“愁人不寐畏枕席,暗虫唧唧绕我傍”。
原来,这里有一个人深夜难以入睡,在听着屋外的秋虫在周围唧唧鸣叫。这2句将诗中人与其周围的环境都写活了,一个“愁”字,让人明白这一定是一个因思念而愁肠百结的人;一个“畏”字,表明他是有多么的难以入眠,是怕梦里见不到自己的恋人,还是怕梦里回不到自己的家乡?
第5、6句诗人接着描述景物与诗中人的情形。这个城市就像是一处荒芜的村落,大概是已经很久没有钟鼓更鸣之声了,所以更是显得荒凉而寂寥,诗中人实在无法入睡,不由到了院中看着天上的北斗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天明。
到了这里,前面所说抛开背景来读这一首诗,就可以很好地体现其中的妙处了——其实这也应该是读书的妙处,你尽可以天马行空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自己给这个想象的故事以诗中句意为边界。那么,你是认为诗中人该是一位远游在外的男子,还是一位在家中苦苦等待爱人归来的女子?
我的想象中,也许将诗中人看作是一位女子可能对理解诗意更有帮助。虽然我们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没有读到此前我们介绍的相思诗那么清丽与温婉的句子,但这个问题你完全可以把“锅”甩给张籍,谁让他不是擅长宫体诗、“香奁体”的文人呢。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将此前的诗句再做一个解读。夜凉如水之时,女子极不愿就此睡去,因为怕误了自己的相思,怕在床榻之上更是思绪如潮,左右权衡之下,干脆和衣而卧。在她的想法里,这个城市,没有了爱人的存在更显荒芜,连钟鼓更鸣之声都不再有。
可惜卧床的她愁绪更浓,干脆起来到庭院之中看着天上的星星,看看它们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彻底隐去,眼前的星星虽在月光之下不算太多,可北斗星实在是太显眼了,怎么看,它们都不会那么快消失。而她,之所以想要它们早点消失,只是因为只有星星隐去,天才会亮——秋夜好长,太难熬了。
到本诗的最后2句,女子看着篱墙之外,那田间地头已满披白露,秋风袅袅,一派更深露重的景象。大概是她极想要早点天明,所以才盼望那鹖鸟赶紧鸣叫个千万声,也好让这漫长秋夜早点过去。
这样来看,我们读到的便是一位独处深闺的女子,在日日夜夜盼着她的爱人归来,也好慰藉她的万种相思与愁绪。于是我们就能从这短短8句诗中读到女子最深的孤独与相思,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萧索之感,“愁人不寐畏枕席”,让人读罢眼前正仿佛有一位愁断肠的女子那凄楚哀婉的模样。
如果有人说,这首诗是不是可以从男子的角度解读?当然,你可以理解为远游的男子思念故乡与爱人。不过,我们将这首诗理解为一个女子的孤单相思,应该会让这首诗的意境显得更为凄美,并且也不用有其他心理负担。毕竟,张籍的《节妇吟》发出的悲叹“恨不相逢未嫁时”或者《别离曲》中“谁能独老空闺中”,也都是代妇人之词,更妙的是,这些诗句还都成了名句,这首诗也同样如此。
想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