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的《中国诗词大会》中,提到的这4个典故,你都知道吗?
这这次诗词大会中,除了诗词歌赋外,最终要的就是诗词大会中讲的典故,而董卿是大家公认的才女,主持这档节目也是迎刃有余的。
1.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僧敲月下门,“推”和“敲”的典故:
当时诗人贾岛在街上哼这两句诗,一直在纠结是用推还是用敲,反复思考了很久也定不下来,所以就一直陷在这个思绪里出不来,只顾着思考也没看路,就撞到马头上,马上坐的是韩愈,而韩愈即使大诗人,又是大官,于是就问贾岛:“为什么撞我呢”,贾岛就告诉韩愈,自己正在琢磨这句诗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就下来跟他切磋,俩人商量着到底是用那个会更好一点。最后两人还是认为用敲好,因为有声响,而鸟宿池边树,是一个静态,僧敲月下门,这有一响声,就这么搭配起来挺好的,于是这个典故也就成了文坛佳话。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元日》
桃符指的是我们现在的春联。
春联的历史变化过程
最早的时候人们是挂桃符,桃符就是两块木板。而在中国古代认为桃木板是驱鬼的,在先秦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说法,后来《山海经》就把这个说法做的比较细致了,《山海经》中讲到,在这个神山之上,有两个大神,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就住在一个大桃树下,而神荼和郁垒就拿芦苇结网绊鬼,鬼只要一出来就没神荼和郁垒结的网给绊住了,他们就把鬼捉拿归案,送给饿虎吃掉。
所以老百姓就用两块桃木板,上面写着神荼郁垒的名字,或者画着这两个大神,这就是最传统的过春节的民俗,后来在五代的时候,有一个皇帝叫孟昶,他就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字了,大臣们写的孟昶都不满意,最后孟昶自己写了一个最满意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号称是中国第一联,从这以后,春节时挂桃木板的传统就被挂春联取代了。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后庭花的典故:
《后庭花》叫《玉树后庭花》,是当时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陈朝的君主作的曲,陈朝的君主有几个非常漂亮的妃子,而《玉树后庭花》主要称赞的是这些妃子长得很美丽,而后陈被隋灭掉了,于是后人就说这首诗写的就是不祥之兆,因此人们称这是亡国之音,而杜牧所处的是晚唐时代,在晚唐的时候,唐朝国力江河日下,而这首诗正写的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还在唱《后庭花》,在唱下去国家就完了。
4.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唐·王伟《相思》
红豆的典故:
战国有一个诸侯国的小伙子死在了边地,他的娘子非常想他,而她流下的眼泪变成了红豆,小伙子的娘子死后变成了一棵树,而树上结的也是红豆,所以红豆也叫相思子,而古人也一直在沿用这个典故。
在这期诗词大会中所提到的4个典故不知道大家都知不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