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青青河畔草是歌,却不知一直是

那个曾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歌词就”青青河边草“就是摘抄了两首诗,合成歌曲,琅琅上口。

一首是两汉佚名的:《青青河畔草》,另一首就是白居易那传唱千古的《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也许你并不知道这个青青河畔草从两汉起是经常是使用在描写妻子思念丈夫的诗歌中。

下面摘录几首以飨读者:

01《青青河畔草》之一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这首诗歌里面有些字词,这儿可千万不要误会啊,不要望文生义。这儿的倡家不是别字是指:倡家:古代指从事音乐歌舞的乐人。《说文》:“倡,乐也,就是指歌/舞/妓。”就如同古代实际上是妓娼有别的,妓只卖艺,娼卖身。古代青楼属清雅之地,文人墨客多去,其中是卖艺的艺伎。

后来就变意思了,中国很多汉字词后面都完全变了意思。荡子也不是那种现在所说的浪荡子,指“游子”,辞家远出、羁旅忘返的男子。《列子》里说“有人去乡土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世谓之为狂荡之人也”可以为证。比如李白同学就经常扔下娇妻幼儿出去,经常干这种事。两汉及之前的诗歌很多是佚名,都是民间传诵,有很多表达爱情,表达情爱和思念的诗,言辞均为直接坦率大胆,也证明那个时代还是相对开放的。

这里面还有个地方特别妙,不能错过:一个盛装的妙龄女子,登上楼,然后望向远方,楼外河边小草生长旺盛,园中的柳树也在正郁郁葱葱之计,一片春光遍野,园中春色浓之计,她为什么要打扮这么漂亮然后还要上楼?她是在楼上痴痴的盼望着那些行人中有自己日思夜想的爱人能出现,她在行人中不见,又望向天边希望伊人能从远远的天际出现向她走来,她娥娥红妆也不是为与春色争美,而只是为了伊人,痴想着他一回来,就能见到她最美的容姿。

相思苦,独守空房苦。但深情的远望或悬想,情之所钟也许唯一能做的就是独上楼倚绮户而望行人望天边吧?

春景、美人、月光,这三者对比,由春光到美人到月光,是后世唐宋诗词经常用得的手法,尤其是写思乡经常是用这样的手法。

从古至今谁不愿意渴望夫妻相依相偎、举案齐眉的平凡生活?唐代那么多大诗人,很多为了生计聚多离少,也有很多思念妻子的诗句。何况其柔弱的妻子更为思念自己的夫君吧?

02《青青河边畔草》之二

同为两汉时代佚名之作《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青青河畔草为什么引用这么多?实际青草最为旺盛,不是现代这种青草已经碎片化了,古代的城池外也罢,原野也罢,人口不如现代这么多,城镇也少,一眼可以看很远,地平线如同草原一样。自然生长的青草会延着河边边绵不绝的伸向远方,用在思念上就非常的妙,因为青草会绵绵不绝的伸向远方。

这个诗歌先是写了自己思念丈夫却不得见,只能在梦中梦到,思念成疾。但是梦醒才发现丈夫不在身边,思念成疾莫过如此,就如同苏轼所写”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一方面思念丈夫又在内心表达出天已经冷,担忧漂泊的丈夫能否穿暖会不会受冻。能盼望他早点回来,但是身边的游子们都回来了,但是却没有丈夫的讯息。

突然丈夫托人带口信来了,一封长信,不由的恭恭敬敬拜读丈夫的信,这儿的恭恭敬敬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人有时如果思念一个人收到信会不由的站直身体,也许她以为这封信是丈夫要写归期吧?结果却令她失望,丈夫一方面细心的告诉自己要吃饱保重身体,另一方面又诉说自己的经常思念之情。

虽然同第一首一样也是不得见,但是却有了信传来,而且是长长的一封信。也许丈夫有不得已的苦衷吧?

秦观写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看似洒脱实是无奈,诗中的丈夫也是渴望回家却是不得回吧?

03女性角度之《青青河畔草》

拟青青河畔草

鲍令晖,南朝女文学家,东海(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南桥镇)人,是著名文学家鲍照之妹,出身贫寒,但能诗文。鲍令晖是南朝宋、齐两代唯一留下著作的女文学家。

褭褭临窗竹。蔼蔼垂门桐。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台中。明志逸秋霜。玉颜艳春红。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

同第一篇《青青河畔草》相比较,二者都写离情闺怨,笔墨层次和表现手法也颇相似,但二者所塑造的人物各不相同:前者是有迟到幸福的歌女,而后者写的却是“明志逸秋霜”的端庄淑女、征人之妇;前者怨诽浪迹四方不顾妻室的“荡子”,后者则是思念“早从戎”的征夫。由于人物身分不同,所“怨”的对象不同,故后者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情意表达的方式,与前者显著有别。例如,同是以比兴起笔,描写景物,前者选“河畔草”、“园中柳”,后者则取“临窗竹”、“迎门桐”,雅俗有别,都切合各自人物的身分。同样介绍人物,前者侧重于“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的外在美;后者则不仅介绍其“玉颜艳春红”之貌,且首先突出其“明志逸秋霜”的内在美,淑女、倡妇,各有差别。同样写怨情,前者对薄情丈夫直泻怨诽:“荡子行不归,空房难独守。”而后者则向远戎亲人诉述情怀和苦衷。表达感情的方式,一个直而显,一个含蓄而有深致。可见,这首拟古诗是借旧题而发新意,另有寄托的。在诗的意境的创造上,甚至给人有一种“青胜于蓝”之感,无怪钟嵘称赞诗人“拟古尤甚”。

04《青青河畔草诗》其它三首

01、《拟青青河畔草诗》

靡靡江蓠草。熠熠生何侧。皎皎彼姝女。阿那当轩织。粲粲妖容姿。灼灼美颜色。良人游不归。偏栖独支翼。空房来悲风。中夜起叹息。这首是陆机读《青青河畔草》感染而所写吧?

同为思念,同为不得归。却描写了更细节,如夜晚突醒来,却发现旁边空枕,不由悲叹。

02、《青青河畔草》

容容寒烟起,翘翘望行子。行子殊未归,寤寐君容辉。夜中心爱促,觉后阻河曲。河曲万里馀,情交襟袖疏。珠露春华返,璇霜秋照晚。入室怨蛾眉,情归为谁婉。这儿王融更为高深的使用有烟,烟往往也是用来写思念之诗词常用的。炊烟袅袅,落日融融,这是一个牛羊下山、小鸟归巢的时刻,但也正是游子思妇思念之情冉冉升起、最难将息的时刻。然后又写到夜晚相思不成眠,夜晚最容易产生思念,更容易频频地由思而梦,由梦而醒,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终日处于恍恍惚惚、如醉如痴的迷朦状态。也许丈夫是戍边,也许随天子出征,在两汉时期河曲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兵役必去之地。也许第一首《青青河畔草》是游子出行,这个则是被迫的。

《诗经·卫风·伯兮》中的那位思妇,曾不无深情地说了一席真心话:“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听了撼人心肺,不由你不为之叹,为之婉。从《诗经》到王融的《青青河畔草》,绵延千百年,两位思妇发出了同一心声,在今天读来,似多年陈酒,芳香犹存。历史上影响很大的两部诗歌集是《诗经》和《乐府诗集》,而《青青河畔草》正是出于《乐府诗集》,后人又喜欢做拟古诗或者读诗有感,青青河畔草自然也成为经常写作的主题和引用的话。但是同宋代的词牌名却是完全不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sizia.com/xzyz/119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