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诗,前两句就是名句,

在唐诗中写离思的有杜甫的《月夜》,借着月色,抒发了夫妻之间的离别与相似知情。还有一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同样是写离思,也是广为流传的名诗,我们现在来看看。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是唐代文学家、诗人、著名的宰相。他担任宰相期间,不避利害,敢于直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也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后来因为李林甫进谗言而罢相,贬为荆州长史。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唐诗三百首》的开篇两首诗《感遇》二首就选自张九龄,以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自诩高洁,不求别人理解,但求个人品德高尚。而这首《望月怀远》大概写于作者被贬为荆州长史后,在一个月圆之夜,怀念起远在他方的妻子,乃至于惆怅难眠,整夜相思。

诗的开篇两句是写月亮的名句,每逢中秋都会被引用。南朝谢庄的《月赋》中有“美人去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作者的前两句诗即从这里化出。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来,纵使天涯相隔,这个时候大家都共同地欣赏这美丽月色。

颔联的“情人”指有情之人,其实是作者的自指。只因思念远方的人,无心睡眠,不禁怨恨起漫漫长夜,整夜都因相思而无法入眠。“竟夕”道出了情深意切,相思之绵长。昼短苦夜长,相思之情呀,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非常工整的对仗手法。“怜”是爱怜的意思,滋,湿润。吹灭了蜡烛,银色的月光洒满整个世界,多么的美丽,惹人爱怜;然而洒满整个世界的岂只是月光,还有自己的相思之情。相思之夜,睡意全无,披衣外出庭院,依然感觉到露水的清冷滋润,清冷的不只是寒露,相思而不见的惆怅心绪同样是清冷。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西晋的陆机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之句,月光的清辉如水,似乎可以用捧起来,眼前的月色之美,让人很想跟所思之人一同共享,诗人想把月光捧在手中,亲手送给所思念的远方之人,可是这怎么可能呢?诗人从联想中回到现实,此刻跟远方的人相聚是不可能的,不如回去睡眠,或许在睡梦中可以梦见相会的佳期。

纵观全诗,标题“望月怀远”已经托出主题,凝望月色,怀念远方之佳人,明月千里寄相思。前两句大捭大阖,清新脱俗,广为传颂。三、四句把月夜与情思相融合,情深意切。五、六句把场景从室内切换到室外,再度强化月色之美,又用“露滋”让人感觉到寒凉和惆怅来做转折。最后两句,相见不知时日,明月又不能寄情,不如托之以梦,以“梦佳期”结束全诗,堪称精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sizia.com/xzyz/105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