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pf.39.net/bdfyy/zjdy/180304/6079778.html
作者简介:
陈廷文,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海南省诗词学会理事,海南省诗书画家学会副会长。《东山诗苑》执行主编,《东山文艺》副主编,《海南诗书画》副主编。诗作多次获得省和国家级大奖。年开始在《中华诗词》上发表诗词作品,其中《托物寓情,典型取象》入选全国第28届中华诗词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不尝味道,只闻香味一一浅论绝句的写作特点》入选第2届海峡两岸中华诗词论坛优秀论文集,《循法先入,脱法后出一一浅谈格律诗的章法》荣获《诗国》年度诗论奖(全国仅7人),受到中国著名诗论家的好评。托物寓情,典型取象
陈廷文
诗词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文明的奇葩,国人为之陶醉和自豪。复兴中华诗词,是当代诗人的神圣使命。要想达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实施精品战略;而催生精品的技法之一是托物寓情,典型取象。当前,诗词创作如火如荼,方兴未艾,规模空前,洋洋大观,具体表现为队伍旌旗林立,创作阵容庞大,诗词刊物众多,作品数量惊人等等。然而,与之俱来的是干巴乏味言之无象,概念口号充斥诗坛,直白记叙过程,空泛议论问题,依样实录景物,凭空臆造心境……缺少真情实感,屡见平庸之作,应该引起诗词界的高度重视。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二十一中说:“托物寓情,形容摹写,反复咏叹,以俟人之自得,所以贵比兴也。”毛泽东在《致陈毅》的信中进一步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诗人接触外界,有了感受,发言为诗,抒情叙事,切忌用标语口号和抽象概念的语言直接说出,宜应通过“形象大使”来间接表达,如《离骚》以芳草象征爱国,陈毅用青松比喻英雄等等,才能含蓄委婉,诗味浓郁,“言有尽而意无穷”(元·杨载《诗法家数》)。借景而生情,“立象以尽意”(《易辞》)。象者,形象也,是可视、可听、可感甚至可触、可摸的,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和姿态,包括景象、物象、事象等。象有两种,一种是自然之象,一种是心造之象。“立象”非是纯粹描摹客观景物,如“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这类有形无神、有景无情的假诗应当摒弃,又如“叶垂千口剑,竿叠万条枪”这类刻意描写景物形状的庸诗也为坡翁所讥,不宜提倡。而应摄取客观自然之象,融入作者感情,变为主观心造之象——意象。运用意象营构高远美妙的意境,使作品有如绕梁之音,不绝于耳;好似醇甘之酒,回味幽长。但是,自然之象众多,令人眼花缭乱,诗人如何选取呢?一要留神观察,精心提炼。借景言志,托物述情,不要“眼前景物”信手拈来,看到什么就抓取什么,应对纷繁复杂的客观物象(事象)进行分析比较,提炼加工,突出主旨,创造典型,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要使所选之象最能体现作者的意念、思想,更可表达诗人的志向、情怀,令意境开阔高远,让思维飞越九天。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反复品味此诗,我们可从作者选象方面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抒发思乡之情,根据各人情况的差异,可以选取山水、草木、花鸟、鱼虫等作为形象,但这些只能借示特殊的、个性的思想,不能代表一般的、共性的感情,难以引起“连锁反应”。因此,关乎“人人”(而非个人)“大情”,何象传递最佳,务必深思熟虑。李白以诗仙超人的洞察力和概括力,抓住“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一普遍现象和本质特征,在莘莘众象中,经过思辨甄别,遴选代表共性感情的典型形象——月亮,写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静夜思》。寥寥二十字,展现了月夜静寂孤清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异地思乡的浓情。千百年来,引发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审美共鸣,成为三尺小童也能背诵的乡思的巅峰之作。二是裁选须严,开掘务深。载意承情,取景用象,勿浅勿滥,宜准宜精。力戒罗列堆砌,面面俱道,西瓜芝麻,一把齐抓。须知宇宙人生,写大难驭;身边琐事,咏小易狭。定要从严选取,深层开掘,“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美丑有别,褒贬各异。颂扬宜用美景,谴责应选丑象;不可把龙凤写成魔鬼,将蛇蝎誉为英雄(化丑为美,另当别论)。借史作鉴,以古当师,请看王维的《相思》是如何取象创意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此绝动人心弦,传颂不衰,区区红豆,应记首功。“红豆”缘何成为王维笔下“相思”的形象?其一,红豆别名,叫相思子。其二,形状圆红,活像血泪。传说一位女子想夫悲伤过度,眼泪流干而死。死后洒泪之处长成树木,结出果实——这就是红豆,古人写的唱词就有“滴不完相思血泪抛红豆”之句。所以“红豆”最能代表“相思”之情,典型形象,非它莫属。王维深入探寻,高度概括,慧眼独具,选象精到,咏成相思之千古绝唱。时代召唤精品,读者需要好诗。当代诗人应胸有鹄的,肩负重任,努力实践,大胆拓新,借景表情,典型取象,克服平庸倾向,力创精品佳作,为复兴中华诗词做出积极的贡献。最后,以拙作《论诗》两首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暖雨丝丝夜入湖,晓看岸草润如稣。不知嚼蜡诸君子,形象为诗记得无?”“大千玉宇物繁昌,解用尤须细考量。一象典型开妙界,无穷回味品诗香。”(本文刊发于年第3期《中华诗词》,入选全国第二十八届中华诗词研讨会优秀论文集)往期精彩
陈廷文诗论《循法先入,脱法后出》
陈廷文诗论《不尝味道,只闻香味》
王衍鏊诗论《折衷诸论实事求是》
王衍鏊诗论《我看格律》
王衍鏊现代劝学篇《呼吁读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