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感受李清照的相思离别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人,宋代著名女词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有“千古第一才女”美称,所作诗词,前期以悠闲情调为主,讲述与丈夫赵明诚的琴瑟和鸣之情,后期因为与丈夫分离两地而多感叹身世,所作凄苦悲凉。在创作形式上多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极富艺术感染力,这首《一剪梅》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同时这首诗也在古代文学史上奠定了她的地位。

这是一首倾诉离别,相思之苦的词,作者在词中从女性独特的视角出发,将抽象而不易察觉的思想感情,以平淡的语言表达出具体可感、易于理解的东西。首句点明时节,是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红藕”,即粉红色的荷花。“玉簟”,比喻光滑似绸精美的竹席。这一句包含的意思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节,而且用实际存在的事物渲染了环境气氛,衬托了作者悲凉孤寂的心境。表面上写荷花残,实际上暗示青春已逝,人走茶凉意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描写白天水上泛舟之事,诗人脱下绫罗裙,换上便装,独自一人登船游玩,用“轻”“上”等动作描写表现李清照的动作敏捷,“轻”字写出了李清照有些许害羞的神态,因为是“轻解”所以她不想让别人知道,因此有了下边的“独上”,“独”字体现了李清照的孤身一人的愁绪。“云中谁寄锦书来”则开始遐想,写自己离别后的思念。诗人独自泛舟,是想排解忧愁,然而仰头凝望远方,却多了几分怀远之思,这一句承上启下,前句登舟,所以这句仰望,于是引发了后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感慨。诗人惦念在外的游子,渴望书信到达,于是仰望天空引发了鸿雁传书的遐想,其实不管登舟与否,诗人这一遐想都存在于心中,只是平日将它暗藏心中,今日登舟,离别愁思涌上心头,一触即发。

作者引用鸿雁传书的传说,刻画了一个苦等书信的愁妇形象。它渲染了一个月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这背后却蕴藏了诗人对丈夫的无比思念之情,伴随着月色,诗人的眼泪也洒在了西楼吧,她盼归,仰望夜空,产生了鸿雁传书之想,难怪诗人不顾夜间更深露重,仍久久伫立远望,直到月色西楼还不发觉。丈夫可能是将自己的思念化作披风,披在了诗人身上,更是披在了心头。

词的下片开始抒情,一开始连用两个“自”字暗示自己是孤身一人,落花独自在大地飘零,流水也独自流淌,诗人也在独自泛舟。夫妻二人都在异地思念对方,由于距离问题,不能互相倾诉,只好独自消化这份思念。她想到丈夫也一定是在受着思念之苦,这种表现手法体现了李清照赵明诚夫妇二心有灵犀,情投意合,互相思念对方却无法想见的无奈思绪。后句则开始抒发自己的愁情,这相思之苦实在无法排解,眉上愁云刚走,那愁绪又慢慢爬上了心头,无不诉说着愁。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的万分无奈。

全诗的最后三句历来被大家所称道,“眉头”对应着“心头”,“才下”与“却上”彼此起伏,层次递进,结构严谨,心思细腻,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前后对仗工整,在艺术上有极大的表现力。《一剪梅》思路清晰,语言清新,寓情于景,通过景物描写来寄托自己感情,显示了李清照的形象特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生动地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sizia.com/xzxt/113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