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蒙曼老师品最美唐诗怎样才算读懂一首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http://www.yunweituan.com/m/

晚上临睡之前,早上晨练之际,我总喜欢戴上耳机,欣赏蒙曼老师的《品最美唐诗》。枕着诗香沉沉入眠,伴着诗话挥汗如雨,已成了一种生活享受。

《唐诗三百首》每首诗我都能讲出意思,自以为懂了。听了蒙曼老师品读唐诗,才知道,我那一点,连皮毛都算不上。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什么才算真正读懂一首诗。大家看王维的《相思》,都知道意思吧,但是,真正读懂了吗?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生南国

诗面意思

这首诗字面本身就很浅显,白话译文也简单。

红豆生长在南国的土地上,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希望你能尽情地采集它们,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普普通通的四句话,你能体会到它的妙处吗?所以,只懂得诗面意思,是读不出诗意的。

春来发几枝

写作背景

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叫《江上赠李龟年》,李龟年是盛唐时期的一个著名的歌手,和王维,李白,杜甫,这些诗歌大家关系都非常好。所以这首诗,最初无疑是写给朋友的,表达的是诗人对老朋友的思念。

但是,千百年以来,不是也有非常多的人把它当作情诗来看待嘛?这也正说明了这首诗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含融度和普适性。也难怪王维刚一写成,马上就被乐师谱曲广为传唱,一直流传到今天。

诗里面所用典故

这首《相思》用了一个典故。红豆又叫相思子,据说汉朝的时候有一个男子戍边不归,他的妻子每天倚树相望,相思成疾,最后泣血而亡。死后,树上就结出红豆,仿佛是这位妻子的血泪凝成,所以红豆又叫相思子。

这种说法,在王维的时代早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密码,一种意象。就好比我们讲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春草萋萋,自然就会联想到游子,这也是古代诗词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意象。

相思

作者想表达的感情

古诗讲究含蓄,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往往不直接挑明,蕴藏在诗句中,让人品味、让人发现。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似乎在问朋友,春天到了,红豆树发了几许枝条?其实在问,春天到了,你对我又生出了几许相思。用相思树发枝,比喻朋友生发相思之情,虽不言相思而字透相思之意,这就是王维的本事。

王维另外一首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一句寒梅著花未,问的事儿极小,用情却极深,把整个故乡都给笼罩进去了。同样,一句春来发几枝,也是问的云淡风轻,却一定会问到朋友的心灵深处。

再看“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字面说的是红豆最相思。但是诗人是在说红豆吗?其实是在说人,红豆最能唤起人的相思之情。相思谁呢?虽然诗中没说,细品之下,就是在说诗人自己。请你多采撷红豆,看到红豆就能想起远方的还有我这个朋友。再进一步品读,王维在让朋友思念自己的同时,何尝不是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一首五绝,短短二十个字,却表达了不尽的思念,这就是诗的细腻和微妙。

诗的逻辑结构

中国是从《诗经》开始就讲究赋比兴。那所谓兴,就是借物喻人情,比如说诗经的《桃夭》吧,一上来就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为什么要说这个满山遍野的桃花啊,因为要由这个娇艳而又生机勃勃的桃花,联想到同样娇艳而又生机勃勃的新嫁娘。

由物到人,托物言情是唐诗经常运用的手法。这首《相思》即从南国的红豆开始逗起情思,为相思打伏笔;所以第二句问“春来发几枝”,这不是谈植物生长,而是在说相思;既然发了新枝了,自然会结新果,自然而然就写到“愿君多采撷”;那为什么劝人多摘红豆?因为“此物最相思”。

整首诗从红豆起兴,因为春来想到发新枝,因为发新枝想到采红豆,最后结到相思这个主题上。一气呵成,清新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

明白了诗的逻辑结构,背诵诗词也就相对容易了。

愿君多采撷

清清淡淡、平平常常,然而最情深的话往往朴实无华,用淡语写深情,这是真本事。

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五味精选¥40.29¥4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sizia.com/xzwk/120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