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大国学院ldquo滋兰树蕙r

年4月30日晚7点,青岛农业大学“滋兰树蕙”国学经典教育《诗经精读》第8期(总第87期)在国学研究院兰蕙国学教室如期开展。山东大学文学博士、人文社科学院付洁老师担任本次主讲教师,国学研究院负责人柳清泉老师主持并参加了本次活动。中文、秘书、经管等专业30余名同学随付老师一起精读了《诗经?郑风》的后十一篇:《萚兮》《狡童》《褰裳》《丰》《东门之墠》《风雨》《子衿》《扬之水》《出其东门》《野有蔓草》和《溱洧》。相比前十篇,后十一篇更集中地体现了郑风的特色。

首先是第一篇《萚兮》:“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枯叶呀枯叶,风吹动了你。兄弟们呀,唱起你的歌,我来应和!“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枯叶呀枯叶,风吹落了你。兄弟们呀,唱起你的歌,我来收束。诗人看见枯叶被风吹落,心中自然而然涌发出伤感的情绪;这情绪到底因何而生,却也难以明说——或者说出来也没有多大意思,无非是岁月流逝不再,繁华光景倏忽便已憔悴之类。他只是想有人与他一起唱歌,让心中的伤感随着歌声流出。以落叶表现情绪,是一种类型化的情感与情境,后世文学作品中也颇为常见。全诗二章,每章四句,是《诗经》中最短小的诗篇之一,文辞简单,语言活泼,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关于《萚兮》的背景,历代有很多歧说。《毛诗序》说:“《萚兮》,刺忽(即郑昭公)也。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朱熹《诗集传》则谓:“此淫女之辞也。”其实诗中主人公性别为男为女,都难以辨别。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男女唱和的诗,女子先唱,然后男子接着合唱,犹如青年男女的对歌。

第二篇《狡童》是一首热烈的情歌。一位姑娘直率而大胆地向心上人表达了爱慕和追求之情。“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那个小伙子,你为什么不和我说话。因为你,我饭都吃不下了。“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那个小伙子,你为什么不和我共餐。因为你,我觉都睡不好。诗篇语言直白如话,且重章叠句,感情极其强烈。关于《狡童》的主题现有多种说法。《毛诗序》谓:“《狡童》,刺忽也。不能与贤人图事,权臣擅命也。权臣擅命,祭仲专也。”即《狡童》被认为是一首劝讽诗,劝讽郑昭公忽,说他不能够任用贤臣,以至于当时奸臣当道。朱熹则认为,《狡童》即为男女相怨之诗。今天我们的大多数学者,多赞同从字面上去理解,认为这是一首热烈的情歌,或者是女子失恋的歌曲。大概意思是写一位女子与情人发生了矛盾,情人不理睬她,使她陷入痛苦之中。

第三篇《褰裳》,“褰”,提起;“裳”指古代的衣裙。“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中,“惠”为爱人的意思,“思”为思念,你要是爱我思念我,你就会褰裳涉溱,提起裙子度过溱河。可你若是不来,也一定会有别人来找我。这首情诗带有明显的嬉笑、戏谑色彩。本篇女子的性格和上一篇《狡童》里是完全不同,《狡童》里的女子还在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之时,《褰裳》中的女子却喊出了“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用责备的口气指责男子的感情不够热烈,实则表现出女子对男子感情的真诚、执着和热烈。比起《狡童》,这更符合我们现代人的心境。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写得很倩巧,很婉秀,别饶一种媚态,一种美趣。”全诗只短短二章,用的是富于个性的口语描摹,故涵咏之际,只觉女主人公泼辣、爽朗的音容笑貌,如接于眉睫之间。

第四篇《丰》,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诗是“悔仕进不以礼也”,“世道衰微,闲人君子隐处不仕。朝廷初或以礼往聘,不肯速行,后被敦迫,驾车就道。不能自主,发愤成吟”,“不敢显言贾祸,故借昏女为辞”,意思即“贤者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选择出仕或隐居”。另外,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首女子后悔没有和未婚夫结婚的诗,可能女子临嫁时突遭变故,因致未能成婚,她很苦恼后悔,希望那男子再来实行“六礼”中的“亲迎”。这首诗虽用极其强烈的感情去铺陈自己的悔恨,却没有告诉我们当初未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或如《围炉夜话》中的那句:“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这首诗更多体现了“虚做”的特点,避开了具体切实事情的描写,把篇幅让给了情感的抒发与表达,留下了无限的韵味。

第五篇《东门之墠》,这是一首男女对歌言情的诗篇。男子由茹藘起兴,表达了自己对心中女子的爱慕之情;女子巧妙地以思家室作答,从而表明自己正期待着男子的爱情。这是一首青年男女相唱和的民间恋歌。它的表现形式,不是恋人之间面对面地放声高歌,而是室近人遥无由相会,自为赠答,分别抒发内心焦急渴望的情怀。全诗分三章,每章四句。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指出:“就首章而观,日室迩人远者,男求女之词也。就次章而论曰:‘子不我即’者,女望男之心也。一诗中自为赠答而均未谋面。”一方在追求,一方在盼望,两种图景,一样心愿。本来是好端端的美满姻缘,却遭到某种社会原因的阻挠,使得这对恋人深深地陷入烦恼与忧郁之中。男女青年热恋中可望不可及的内容,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但这首诗却通过两个不同的典型场景,让男女主人公分别登场,在望而不见的特定环境中倾诉衷曲,有境有情,充分表现了双方“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真实情义。

第六篇《风雨》,诗篇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而这一顷刻,正是最富于蕴涵性的顷刻。以少许胜多许,以顷刻蕴过程,这是构思的巧妙。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然而,正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怀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见”了久别的情郎;骤见之喜,欢欣之情,自可想见。诗篇在易词申意的同时,对时态的运动和情态的发展,又有循序渐进的微妙表现。随着时态的发展,怀人女子“既见君子”时的心态也渐次有进。汉代经生的“乱世思君”说,也在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风雨”象征乱世,“鸡鸣”便象征君子不改其度,“君子”则由“夫君”之君变成为德高节贞之君子了。这虽属附会,却也有其文本依据。故后世许多士人君子,常以虽处“风雨如晦”之境,仍要“鸡鸣不已”自励。

第七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诗中虽看不出“学校废”的迹象,但这一解释影响很大,因而后人常用“青衿”代指读书人。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思念友人的诗,但今人多认为这是一首女子唱的恋歌,歌者与她爱恋的男子相约见面,但久等不至。她唱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的情思,通过描写男子的衣饰细节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代指自己的爱人,可见其情感的真挚、细腻。女子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恋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全诗在描写女子动作时,只用“挑”“达”二字,主要的笔墨都在刻画女子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女子思念、焦急、嗔怪等情感的多维度展示,写出了女子急盼之中不无矜持之态,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最后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采用夸张的手法,营造时间的反差感,将思念之情推上高峰。此诗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第八篇《扬之水》。全诗二章,每章六句,多为四言,而间以三言与五言,节奏感强,又带有口语的韵味,显得非常诚挚,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历来说法很多,《毛诗序》有言:“《扬之水》,闵(悯)无臣也。君子闵忽之无忠臣良士,终以死亡,而作是诗也。”而朱熹《诗集传》以为是“淫者相谓”之辞,闻一多《风诗类钞》以为是“将与妻别,临行劝勉之词”,还有人认为是“兄弟相规”,告诫亲人团结互信的篇章。现代学者则一般认为这是描写丈夫临别前嘱咐妻子的诗歌,因为“束楚”、“束薪”都是象征男女结婚的词语。男女结为夫妻,等于二人的命运捆在了一起,就像成捆的荆条飘载不起来一样,正所谓“扬之水,不流束楚”,“扬之水,不流束薪”。在《诗经》的很多作品中,都能够看到“扬之水”这个词,这实际上是诗人运用民间流传的习俗作为自己歌唱的开端。这篇作品的用意,大约是有些人出于嫉妒或者包藏了什么祸心,而造出一些流言蜚语,使夫妻两人的生活出现了波澜。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丈夫对妻子所作的诚挚表白。诗人憎恨那些挑拨离间的小人,并谆谆劝勉妻子,两人要相互依靠,不要轻信小人的谎言。

第九篇《出其东门》。这是一名男子表达爱慕的诗。与《郑风》中其它诸诗不同,此诗中男主人公的感情态度尤其值得肯定。“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这是极为坚定的爱情赞歌。男男女女聚集于郑都东门,莺莺燕燕,美女如云。可在男主人公眼中,只有“缟衣綦巾”,穿着白衣绿裙的心上女子,才是自己的意中人。断然的语气,否定了对“如云”“如荼”美女的选择,而以喜悦和自豪的结句,独许那“缟衣茹藘”的心上人,也足见他对伊人的相爱之深。“缟衣綦巾”、“缟衣茹藘”,这在西周春秋时期,是贫困的农家女装束。所以朱熹指出:“人见淫奔之女而作此诗。以为此女虽美且众,而非我思之所存,不如己之室家,虽贫且陋,而聊可自乐也。是时淫风大行,而其间乃有如此之人,亦可谓能自好而不为习俗所移矣。”这首朴素无华的爱情诗,颂扬了对待爱情的正确态度,暗寓对喜新厌旧、见异思迁之人的批评,这在那个时代,是极其可贵的。

第十篇《野有蔓草》。这是一首求爱的情歌,表达了纯真朴实的男女之情。一个男青年在露珠晶莹的田野,偶然遇见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她有着一对水汪汪的眼睛,小伙子为她的美丽着了迷,高兴得了不得,马上向她倾吐了爱慕之情。这首诗所反映的男女结合,是非常直率朴实的。这种求爱方式的原始、直接和大胆,反映了当时的婚姻习俗。婚姻乃人伦端始,繁育人口在上古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谓的“男女及时”不但不违背古礼,而且是统治者所提倡的。正如《周礼》中的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野有蔓草》和下一篇《溱洧》,反映的是相同的时代背景。此诗诗以田野郊外,草蔓露浓为背景,同时也是一种象征,情长意浓,男女相遇,自然情景交融,人不期而遇,情也就不期而至了。宋代的朱熹就解释得好:“男女相遇于田野草蔓之间,故赋其所在以起兴”,“言各得其所欲也。”郊野蔓草青青,缀满露珠晶莹。有位美丽姑娘,眉目流盼传情。有缘今朝相遇,令我一见倾心。郊野蔓草如茵,露珠颗颗晶莹。有位漂亮姑娘,眉目婉美多情。今朝有缘喜遇,与你携手同行。

第十一篇《溱洧》。《毛诗序》说:“《溱洧》,刺乱也。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淫风大行,莫之能救焉。”宋朱熹《诗集传》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采兰水上以祓除不祥。故其女问于士曰,盍往观乎?士曰,吾既往矣,女复要之曰,且往观乎?盖洧水之外,其地信宽大而可乐也。于是士与女相与戏谑,且以芍药为赠,而结恩情之厚也。”此诗即描写这个节日男女聚会春游情景的。自然景色与节日气氛辉映一体,成为烘托人物形象的典型环境,以景衬情;于写景叙事中插入简短对话,生动活泼,细致地刻画了女子的心理活动。清人方玉润评论说:“在三百篇中别为一种,开后世冶游艳诗之祖。”整首诗通过短短数行描绘了一个如此生动活泼的女性形象。本诗中的女主人公特别大胆、热情、开朗、活泼,完全没受到礼数的束缚。通过她的身上,表现了当时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清新淳朴的性格美。正是这种尚未被封建伦理道德毒化的清新淳朴的性格美,使得整首诗歌熠熠生辉。

在赏析完这十一篇作品后,付洁老师又进行了总结与补充,还解释了孔子“郑声淫”和朱熹关于郑风“淫诗说”的区别,《郑风》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在付洁老师的详细解读中,经过两个晚上的学习,大家对郑风有了系统的了解。欢迎大家下周五晚七点继续来参加“滋兰树蕙”《诗经》精读,听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人文社科学院刘向培老师为我们讲读《诗经?王风》。

文字编写:官海峰、于霏、付洁

图片来源:国学研究院

图文编辑:翟朝阳

责任编辑:柳清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sizia.com/xzsj/73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