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丨三松堂的访客黄丕烈潘奕隽父子与黄

三松堂的访客黄丕烈

——潘奕隽父子与黄丕烈交往考略

李军

潘奕隽(—)是大阜潘氏家族迁苏后第一位进士,但他淡薄名利,中年以后退居吴门,以书画自娱。

三松居士小像

他与儿子潘世璜(—)对书画的鉴藏,因有《潘氏三松堂书画记》《须静斋云烟过眼录》等著作行世,近年也有多位学者撰写专文加以研讨,故其概况久已为人所知。而潘奕隽祖孙几代人的藏书,尽管有《三松堂书目》《香雪草堂书目》《西圃藏书目》等稿本流传,但未经刊印,流传不广,且著录颇为简略,使人难窥其全貌。潘奕隽所处的清代乾嘉年间,正是苏州私家藏书最为鼎盛的时期。清代最著名的藏书家黄丕烈,年纪较潘奕隽之子潘世璜仅长一岁,与潘奕隽父子往来颇为密切。

黄丕烈(—),字绍武、荛圃,又作绍甫、荛夫,号复翁、复初氏、宋廛一翁、求古居士、侫宋主人等。

黄丕烈像

先世居福建莆田,十世祖黄秀陆迁居江宁,有祖坟在焉。至曾祖黄琅移居苏州。黄氏为乾隆五十三年()举人,数上春闱不利,加捐户部主事。一生以藏书、刻书为志业,六十三岁时曾在苏州玄妙观西设滂喜园书籍铺。编刻有《士礼居丛书》。关于黄丕烈的交往情况,曹之曾撰有《黄丕烈交游考》[1]一文加以梳理,潘奕隽、潘世璜父子名列其中,但并未专门论述潘、黄之间的交往情况。从江标《黄荛圃先生年谱》、王大隆《黄荛圃先生年谱补》[2]等书中,可以发现黄丕烈与潘氏父子在藏书方面的交往其实并不太多,而雅集聚会、诗文唱和、书画鉴赏似乎要多一些,兹对此略加梳理如下。

从潘奕隽《三松堂集》看,他与黄丕烈有诗词唱和,最早见《三松堂集》卷十一《和黄荛圃移居韵》四首,其四“侧想高斋陈蝶梦,尚怜陈迹作牛磨”句下自注云:“余于二月入都,五月始归,故云。”[3]按之《三松老人自订年谱》,清嘉庆元年()二月,潘奕隽挈子妇入都,五月出都。与此相合,则两人有唱和必不晚于本年。是年,黄丕烈三十四岁,潘奕隽五十七岁。黄丕烈于嘉庆元年()五月,从昭明巷养恬书屋迁居王洗马巷。潘奕隽则早在乾隆五十八年()七月,就从马医科巷躬厚堂,移居西花桥巷敏慎堂。此时两人交往就日渐频密,待到嘉庆七年()岁末,黄丕烈移居城东悬桥巷,与西花桥巷更近,往来自然愈加方便。

潘奕隽《三松堂集》,嘉庆八年潘氏刻本。

在黄丕烈传世的古书题跋中,我们发现潘奕隽父子的身影并不太多,南京图书馆藏的明刻本唐人周贺《清塞诗集》一卷,首尾均有黄丕烈题记,似是一年所写,书前题记最后言及:

中秋日重检及此,因记。时潘榕皋、理斋父子散步至舍,剧谈而去,颇极有朋之乐。

据书后题跋日期知,此为嘉庆十二年()丁卯八月间事。而在潘世璜《须静斋云烟过眼录》中,开卷第一条就提到:

甲子正月三十日,黄荛圃出示宋椠本《鉴诫录》,墨林项氏所藏,后有查查浦、王渔洋、汪退谷、朱竹垞诸人题跋,内退谷蝇头楷书数行尤精妙绝伦。又见宋椠本《白氏文集》十七卷,绛云楼烬余也。[4]

潘世璜撰,彭向阳校点《须静斋云烟过眼录》,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年版。

此条后有费念慈按语:“《鉴诫录》今在虞山相国师家,己丑南归所得也。”甲子为嘉庆九年(),黄丕烈四十二岁。虞山相国即翁同龢,宋刻本《鉴诫录》后确实归诸翁氏,一度由其后人翁万戈携往美国,十余年前已让归上海图书馆,重返故国。此书后有项元汴、朱彝尊、查嗣瑮、汪士鋐、王士禛、曹寅、赵怀玉、黄丕烈、顾千里、翁同龢等题记,却未见潘世璜父子观款或印章,据黄跋署“嘉庆甲子正月丁巳日”(即正月二十七日)知,黄丕烈得此书三天后,就以之示潘氏。同时所见,尚有得之顾莼家的宋刻本《白氏文集》残本一种。这年五月八日,潘世璜过悬桥巷黄宅,见到宋拓《蜀石经·毛诗》、元刻《元统元年题名录》、唐人写经残本等。同样,在《蜀石经·毛诗》拓本上也未看到潘氏父子的痕迹,潘世璜题观款的唐人写经,下落不明,亦不见黄丕烈有题跋传世,在潘奕隽《三松堂文集》卷二中有一篇《题藏经残字册》,提供了宝贵线索:

城东画禅寺长老旵峰藏有唐经生书《毗婆沙论》第一百五十五卷,余尝题其后。今黄君荛圃复获是经,装潢成册,与画禅所藏相较,似出一手。虽系残本,其笔力之浑厚坚致,迥非宋以后人所能,墨香纸色,皆可宝玩。此系荛圃搜废纸所得,因叹翰墨流传,其不遇善知识湮没零落者,正自不少耳。

宋拓《蜀石经·毛诗》

由此可知,黄丕烈所藏为唐经生书《毗婆沙论》残卷,已被其改装成册页。嘉庆十五年()九月十八日,潘世璜曾访黄丕烈,见宋本《剑南诗集》残本。此书是同年八月得之玉峰吴氏者,虽是残帙,但黄丕烈颇爱之,曾专门题诗二绝:

好书积习爱探奇,菉竹空伤蔓草滋。不惜扁舟乘夜泛,复翁来读放翁诗。

山明水秀鹿城西,解缆归来日未低。十七年前旧游路,欲寻陈迹已全迷。

由于《须静斋云烟过眼录》是潘世璜日记之摘录本,所以陪侍其父时才有潘奕隽与黄丕烈见面的记录,否则均付阙如。黄丕烈因已获宋刻《陶集》二种,故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陶陶室。两年后,嘉庆十六年()初冬,他又从周锡瓒处购得宋嘉泰淮东仓司刻本《注东坡先生诗》残本,恰好是《和陶诗》二卷,黄氏诧为奇遇。

施元之《注东坡先生诗》,宋嘉泰淮东仓司刻本。

居中促成此事者,可以说正是潘奕隽,黄跋记其始末甚详:

《注东坡先生诗》出吴兴施氏、吴郡顾氏者,宋刻不多见。余往年游都中,见之于翁覃溪先生所,即商丘宋中丞得诸吴中本也。书多剥落,原缺十二卷,覃溪爱之甚,藏弆之室名曰苏斋,诚重其世元二本耳。此外有奇零之本,未及记所存卷,今藏小读书堆。惟《和陶诗》二卷,系全部之第四十一、四十二卷,虽不全而自可单行。香严书屋中有之,主人亦肯割爱,而需值昂,且余谓非商丘本所缺卷,不急急购之,然往来于怀已三年矣。辛未立冬日,榕皋潘丈拉游天平观红叶,道出来凤桥,顺访香严主人。榕丈云,闻其有宋刻《东坡和陶诗》,可往借一观乎?余曰,言借未必可得,吾当诡言得以取之。既见,谈及是书,并与议直。竟许可,遂携至舟中,与榕丈欣赏者累日。榕丈怂恿余得之,余亦以己巳冬新葺陶陶室,贮宋刻两《陶集》,而此东坡《和陶》宋刻亦当并储,以为宋廛盛事。特因力有不足,故迟之三年而愿未遂。兹一旦以旁人借观之言,无意中成之,可为奇事。是晚宿吾与庵,向庵僧澄谷借商丘新刻《施注苏诗》勘之。注语竟无一首完全者,岂向所收宋刻虽非缺卷,而亦多残损耶,抑系妄人之删削耶?观此,益信宋刻之可贵。苏斋所藏,商丘昔得于吴中者,彼犹逊于此矣。得之直未归,得之意已决,乘兴书此,谓三年宿愿一旦了之也。

潘奕隽与黄丕烈对陶诗、苏诗有同好,上海图书馆藏有清康熙三十八年宋荦刻本《施注苏诗》一部,和黄丕烈向吾与庵僧人澄谷借的“商丘新刻《施注苏诗》”版本相同,

施元之《施注苏诗》,康熙三十八年宋荦刻本。

潘奕隽曾屡次批读,从题跋时间来看,自乾隆五十七年()开始,先后于乾隆五十八年()、乾隆六十年()、嘉庆二年()、嘉庆三年()、嘉庆七年()、嘉庆十七年()、嘉庆二十年()、嘉庆二十一年()、嘉庆二十二年()、道光元年()先后十余次阅读此书,时间跨度达三十年之久,其中有可记者,摘录如下:

东坡诗从刘宾客入手,旁及韩、柳、陶、杜,以新颖之思,发沉滞之性,卓然于少陵、昌黎外自成一大家,至其笔之超逸,出自天成,非由学力也。余既评少陵诗,复从事玉局,阅五年而始遍读之,因题以识。

癸丑十月点讫,时因移居经营屋宇,遂至书卷束阁,笔研荒芜,题志岁月,不胜玩时废日之惭。

乙卯四月十六日阅起,是日午后从人听歌于山塘之甫里祠。翼日午后,南宫捷音至,世璜中式。

乙亥四月十一日,复观于须静斋蔷薇花下,时年七十有六,去乙卯盖二十稔矣。水云记。

道光元正春日重观于蜨龛,八十二老人识。

陶诗自杜、韩两公皆有微辞,独东坡推而高之。至驾曹、鲍、李、杜之上,谓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子朱子出,以东坡之言为允,而千古之评遂定。窃惟质而绮者,由其意之足也。癯而腴者,由其神之全也。不外求,故其意足;无内愧,故其神全。此固有进乎技者,苏公和作以绮而学质,以腴而学癯,其超乎人也远矣。超乎人,此其所以犹后乎陶也。此下相徐昼堂用锡之言也。录之。

最后一段潘奕隽录徐用锡论陶诗语,黄丕烈藏宋嘉泰淮东仓司刻本《注东坡先生诗》中亦有之,由此颇疑潘奕隽曾借其书以校读宋荦刻本,只是未在宋刻本上提及此事。今此书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书后有嘉庆十六年()辛未十二月十九日,黄丕烈题诗四首:

东坡生日是今朝,愧未焚香与奠椒。却羡苏斋翁学士,年年设宴话通宵。

东坡生日是今朝,一老冲寒赴友招。闻道春风来杖履,凌云意气正飘飘。

东坡生日是今朝,我独闲居苦寂寥。但把和陶诗熟诵,樽无浊酒也愁消。

东坡生日是今朝,助我清吟兴转饶。谁复景苏同此意,县桥人又忆花桥。

诗后并有附记云:

十二月十九日,往访潘丈榕皋,知赴友人之招,为东坡生日修瓣香之祝。晚归,意欲同修此典,独居寡欢,不复为此,因出此《和陶诗》讽诵一过,并题四绝句于后。苏斋翁学士岁例出宋刻《注东坡诗》,于今日开筵宴客,致祝髯苏,故诗及之。

此书旧藏香严书屋,标题及分册俱未惬意,因椟已制成,毁之可惜,且存之,以见授受源流。遂于椟上聊志数语,以谂来者。标题当云《注东坡先生诗》卷第四十一、卷第四十二,分册当云二册全函。盖此系《东坡先生诗》宋刻残本,不过和陶渊明诗为全璧耳。余藏诸陶陶室中,尤为两美之合。向闻苏斋于东坡生日陈书设筵,邀朋侪为文字之饮。余愧未能,但开函拜读,题诗纪事,而研有余墨,并书是椟。

从黄丕烈所述,他于苏东坡生日这天从悬桥巷去西花桥巷拜访潘奕隽,结果去迟了一步,潘奕隽先应他人之邀外出参加寿苏会。怅惘之余,黄氏回家读《和陶诗》一过,题诗四首,并在书匣上略记此书原委。之后,他将所题四诗后抄示潘奕隽,也就有了不久之后潘奕隽的和作四首:

东坡生日是今朝,蓟北苏斋岁奠椒。何以宋廛人独坐,和陶一卷咏深宵。

东坡生日是今朝,有客城南置酒招。早觉春风来杖履,篆烟浓傍鬓丝飘。

东坡生日是今朝,可有朝云慰寂寥。想到六如亭下路,蛮风暖处雪全消。

东坡生日是今朝,斗室长吟兴自饶。善本流传期共赏,一瓻拟致县东桥。

嘉庆辛未腊月二十六日雨窗次韵奉题,潘奕隽,时年七十有二。

按之潘氏《三松堂诗续集》,卷二有《东坡生朝黄荛圃新得宋刻和陶诗二卷以东坡生日是今朝为起句作诗索和即次其韵题于卷后》,就是上录四诗,刻本中第一、第二、第四两首原有自注,《注东坡先生诗》后墨迹则无之。此诗之前,恰有《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朝尤春樊舍人悬像设祭招饮斋中用东坡和陶诗韵邀余和作》一题,显然抢在黄丕烈之前,请潘奕隽参加寿苏会的人应该是尤兴诗,这一点在《东坡生朝黄荛圃新得宋刻和陶诗二卷以东坡生日是今朝为起句作诗索和即次其韵题于卷后》第二首小注“是日赴春樊舍人饮”上得到印证,潘奕隽的和作则是七天后所作。

同样,在藏书方面,潘世璜与黄丕烈接触亦不少,如明抄本宋姚宽《西溪丛语》后黄丕烈跋云:

适从理斋农部处借得汲古刻,复取与此旧钞一对,方悉与鴸鸣馆刻不甚相远,其脱失处并同,偶有一二异字,并注下方,云“毛者”是也。汲古刻前失自序,此不逮鴸鸣馆本。理斋欲假余钞本临校,余先校汲古,而着其崖略如此。……廿有六日,理斋借校,为余考证“?”字一条,精确之至,因录其校语于上方,余加续案,以拜一字之师云。

时在乾隆六十年()乙卯八月,潘、黄二人刚过而立之年,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了三十余年。相互赠书或借书校勘,皆曾有之。明赵府居敬堂刻本宋晁迥撰《法藏碎金录》后,有嘉庆二十五年()十一月廿二日黄跋云:

顷坊友收濮院沈姓书,余检得抄本《法藏碎金录》,有嘉靖字样,知从明本出,索番饼六金。因忆向年曾蓄抄本,已赠潘理斋农部,遂往借对勘。而理斋复有一十卷明刻本,一并借归核之。适儿孙辈整理书籍,于旧藏中检出一部,与坊友收沈本无二。余本乃赵府居敬堂刊,真嘉靖本也。余所赠理斋抄本,乃《法藏金液》上下卷,又系嘉靖时人摘录者。理斋所藏十卷本,似从赵本覆出,而每条于次行低一格,不与赵本同。末有晁氏后人官衔,最后当有明代年号,已割去,不可辨识矣。

据《须静斋云烟过眼录》载,嘉庆十六年()正月二十九日,黄丕烈曾到潘家索还前借王穉登手录《玉笈金箱》二册,同年潘世璜在黄丕烈处见到汪士鋐手录《近光集》,虽未借读,但从潘遵祁的附注来看,此稿本后归潘氏三松堂。在江标《黄荛圃先生年谱》中,明确提到黄丕烈让予潘氏者,有嘉庆十八年()将宋刻小字本《毛诗传笺》一种。买书之外,潘氏也从黄丕烈处借抄书,据明抄本《席上辅谈》黄跋称“此书近三松老人命侍史手录其副,故稍疲熟,属为题后,以目病艰于书,未加墨云。”如果当日黄丕烈眼睛好,潘氏的传抄本也会成为黄跋本吧!

黄丕烈向潘氏借书校勘还有一例,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他得到明万历商濬刻《稗海》本《避暑录话》,知潘世璜也有一本,就在题跋中说:“潘理斋亦曾据一抄本校于《津逮》本上,当更参之。”嘉庆二十一年()十一月,黄丕烈见《中兴颂》剪裱本,偶过三松堂,正好看见潘氏父子藏有整张拓本,事见明嘉靖刻本陈斗辑《订补浯溪集》黄跋:

顷得此书后,适过三松堂,见榕皋、理斋乔梓将磨拓全文两张,铺地展玩,欲付装以饰壁,询知为伊墨卿太守所赠。其文左行,是书不载左行之说,当是疎脱。是书云碑有三刻,余所见殆全本而初刻者欤?后又从萍庵退叟涵碧楼见饰壁,亦即是碑,盖榕翁特访其装潢耳。询所从来,乃知有宦于道州者遗之,则其为初刻益信。

潘氏父子同时成为黄丕烈质疑问难的对象之一,黄氏从书肆得清抄本明邝露《赤雅》一卷,

邝露《赤雅》,清代赵氏小山堂抄本。

其中有“谟觞山房”藏书印,不知出典,乃先后向潘奕隽、石韫玉请教,往返两次,未得确解,后始由潘世璜为检出,黄氏特意将此事记入书后:

邝湛若《赤雅》,《知不足斋丛书》中有刻本,近坊间收海昌许士杰家书,有旧抄本,取对鲍刻,惟卷首有总论标题一行、《夷风论略》一篇,为鲍刻所少,因急购之。许为海昌著姓,与查氏同称,故其所蓄多查氏著述,并其家手录者,皆诗集与传录古人诗集。……许氏所藏之书,间有“谟觞山房”一印,余却不知其典实。举以问榕皋丈,云似记有所出。复询独学翁,并云谟觞地名,是藏书之处,似出《穆传》。随检之,止有群玉、策府,若谟觞未有也。独学许为查示,余不及待,仍问诸榕皋丈,伊哲嗣理斋札复,云谟觞出《记事珠》,嵩高山下有石室名谟觞,内有仙书无数,方回读书于内,玉女进以饮食(《佩文韵府》有此条)。盖独学翁之言为不谬也,附记备考。

黄丕烈藏书中,除了宋嘉泰淮东仓司刻本《注东坡先生诗》残本外,潘奕隽为题跋者,还有那部著名的宋刻本《唐女郎鱼玄机诗集》,此书今亦藏中国国家图书馆,题跋者计黄丕烈、李福、吴嘉泰、瞿中溶、戴延介、顾莼、董国华、袁廷梼、徐云路、夏文焘、余集、王芑孙、曹贞秀、归懋仪、韵香、达真、陈文述等。其中,潘奕隽并代索女弟子归懋仪题,内附潘氏一札提及此事:

来册收到,但不知如何题也。《鱼》册已题就送来,今藉价缴上。其词笔之妙,真可压卷,绝世奇才也。专此,隽手具。廿五日灯下。

荛圃得幼微道人集,倩秋室学士图像于前。复索拙句,自惭荒劣,不称是题。代索女弟子归佩珊填《壶中天》一阕,置之《漱玉集》中,盖不能辨也。七十九翁奕隽又观。

三年之后,八十二岁的潘奕隽重观此书,为黄丕烈题诗一首:“清气乾坤得者稀,重类妙手写崔徽。宋廛韵事传他日,可许清微配幼微。”或许,潘诗正是黄氏心目中最理想的压卷之作。

历来论黄丕烈收藏者,皆以古籍善本局限之,而不知其于碑帖、书画,亦有所心得,尽管传世不多,但就目前所见,精彩亦颇有可述者。对于黄氏不搜藏书画,他在为改琦《云山无尽图》所跋语中就自谦道:

辛未春分日,改君七香偕古倪园主人访余于陶陶室,携此卷相示。余素不识画而却喜画,余倩诸友人画得书图已有三十六幅矣,兹又将乞七香为之。

相同的话,在禹之鼎《临清明上河图卷》上,黄丕烈跋亦有云“予性懒,且不善别书画真赝,故题识不轻下笔。”在明人史忠《杂画册》后,他也说“余不喜蓄书画,而亦间蓄一二小品,大抵皆精妙绝伦,有识者以为之鉴定,方始购得,久之自能辨其真伪,故物虽无多,而伪者不存焉。”但不过在友人眼中,黄丕烈应该是书画收藏爱好者。

潘奕隽早年入词林,又得享高年,在他晚年,四面八方的藏家,有识有不识,有机会来苏州,都会带上自己的藏品,请潘奕隽欣赏、题跋,以此为荣。黄丕烈亦不例外,前文说到的史忠《杂画册》,据钮树玉的《匪石日记钞》,嘉庆四年()二月廿六日,钮氏就曾在黄氏士礼居见过此册。同年四月廿五日,黄丕烈还曾与段玉裁、钱时霁、夏文焘、袁廷梼、李锐、顾广圻等与枫桥袁氏五砚楼观赵孟頫《酒德颂》卷。今史忠《杂画册》后有嘉庆十二年()中秋黄丕烈题跋,首有潘奕隽题“痴翁三绝”四大字,应该是黄氏于此年装裱前求潘奕隽所书。

潘奕隽题,史忠《杂画册》引首。

据《须静斋云烟过眼录》载,嘉庆十八年()七月三十日,黄丕烈曾携元五大僧字卷及姚公绶《汉阴园味诗》卷访潘氏父子,顾沅编《今雨集》卷八有潘奕隽《跋元五高僧遗墨卷》“五高僧遁迹养真,岂屑以笔墨自鸣,而信手挥洒,皆有一种出尘之致,洵为墨林逸品,可宝可玩”,《三松堂集》失载,《三松堂诗续集》卷一有《题汉阴园味卷》,即为黄氏题:

卷为元张伯雨画,明姚公绶题额作记与诗。今额与诗具存,记失其半,而画已不可踪迹。黄君荛圃收得之,装潢成卷,属余题诗。

句曲山人(伯雨自号)久已仙,画图幻化等烟云。尚余水竹仙村句(水竹仙村,公绶自署所居也),来结吾生翰墨缘。

话到分香迹已陈,不妨抱瓮寄闲身。勾萌甲坼生机满,独乐园中味最真(公绶诗“梦不思分汉署香”,注云:因闲居食菜得趣,故无汉署分香之想)。

著脚风骚境界宽,齑盐聊取足盘餐。人生穷达由天付,若个当官会作官(公绶题云:余不会做官,乃附隐逸风骚中,或可著脚也)。

扶犁我亦学樊迟,几棱(去声)春畦送送老宜。风味茅斋良不恶,豳风读罢读陶诗。

此卷今不知流落何所?元五大僧字卷与史忠《杂画册》二种,后皆归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著录。元人书法,除五大僧字卷外,黄丕烈还从陈鱣处购得龚璛《静春堂诗序》、王袆《寓斋记》双卷。此两卷据《须静斋云烟过眼录》记载,嘉庆十九年()甲戌十二月一日,陈鳣曾携来苏州,请潘奕隽赏鉴:

见禾中陈仲鱼(鳣)所藏《静春翰墨》二卷。静春堂者,宋末隐君子袁通甫(易)所居,在吴郡东南二十里鲛龙浦。元初,为石洞书院山长,退归不仕,有《静春堂诗集》行世。

上卷元人迹有龚子敬(璛)、陆子方(文圭)、郭祥卿(麟孙)、杨仲弘(载)、陈伯敷(绎曾)、汤师言(弥昌)所书《静春诗序》,钱德钧(重鼎)题《静春集诗》,虞伯生跋,黄晋卿书所作通甫墓志铭,龚、虞书为最。龚书秀劲流逸,在柯、赵之间。郭书亦绝近赵法。后有吴敏德(讷)跋,载子敬以下诸人隐显履历,系为通五世孙鼎所题。鼎字以凝,仕明为刑部检校。

龚璛《静春堂诗序》

下卷首为元人王袆书所作《寓斋记》,寓斋名泰,字仲长,通甫子也。后有仲长书和友人诗八首,又仲长之子能伯(养福)小楷书《九歌》,极端峭。又墓志数通,有明腾叔者,通甫元孙名鼎及昶者,共五世孙也。俱明人书。末有名世恩者书札一通,草法劲逸,绝类文待诏书。袁氏子孙式微,已置破簏中,仲渔以贱价购得之,良可宝也。

按:今上卷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卷后有明人朱存理题诗及清潘奕隽、黄丕烈、陶赓、毛庆善、杨守敬等题记。据清抄本《静春堂诗集》四卷附一卷黄丕烈跋称“《静春堂遗墨》卷向藏吾郡袁氏。袁之婿徐某殁后,袁之女出箧藏遗物尽售诸贾人,是卷亦在其中。想袁氏后无人,故归婿家,后卒为吾友海宁陈君所得,甚珍之。”可见黄丕烈洞悉此卷之流转。今卷后潘奕隽凡先后两题,第一次为陈鳣作,内容见《三松堂文集》卷三,墨迹多最后年月一句:

袁通甫先生名意,为吾吴长洲县人,隐居不仕。子寓斋名泰,书法精妙,入欧、虞之室。兹其家藏一时名流赠答之作,今其家衰替,尽落他人手,复不知珍惜。海宁陈征君于败簏中见之,购归装成长卷,携过吴门,出以相示。余慨氏族之兴废靡有常,又幸翰墨之寄托得所,因欣喜而跋其尾。征君字仲鱼名鳣,盖今日之能文善书而好古者。嘉庆甲戌腊八后一日,吴县潘奕隽题。

潘奕隽第二次题,乃为黄丕烈作,距上一次已过四载:

静春斋翰墨双卷为吾吴袁氏物,子孙不能守,为海宁陈君仲鱼所得。仲鱼既殁,仍归于吾吴黄君荛圃,楚弓楚得,洵为快事。暇日出示,翰墨源深,良自庆幸。嘉庆戊寅春月,潘奕隽,时年七十有九。

而在嘉庆二十二年()岁末,黄丕烈亦有诗,次年三月请潘氏题过后,方请顾凤藻书之:

静春翰墨抵双珠,展卷重看一感吁。神物蛟龙怀旧浦,暮年骐骥志长途。半生甲乙须良友,临没丁宁及藐孤。付托得人敢自许,楹书旧识莫如吾。

汝南族望著长洲,旧物陵夷到女流。论称有时随瓦砾,覆瓿何意等琳球。名贤诗笔千金帚,诸老文章一腋裘。岁暮怀人添感逝,年年风雪此停舟。

满装书画米家船,小泊吴阊近廿年。月夕花朝同笑傲,山陬海澨互留连。奇书往复平生愿,宝物归来复死缘。交到死生情乃见,敢盟白水誓黄泉。

岁逋未了典琴书,笑我生涯老蠹鱼。旧事重提津逮舫,古欢再结太平庐。待偿负券金无价,偏使贫家乐有余。过眼云烟时聚散,静观物理悟盈虚。

嘉庆丁丑岁除黄丕烈题,越明年戊寅季春之月,顾凤藻书。

黄丕烈所藏古书画,正如其藏书一样,未必都会加墨。南京博物院藏有一轴明代周之冕的《莲渚文禽图》,上有嘉庆十一年()九月廿八日潘奕隽女弟子席佩兰题《虞美人》一阕:

芳塘长遍相思草,水亦潆洄抱。花花叶叶总相依。护住文禽一对,不分飞。剖开莲子拗残藕。离别从来有。人天欢喜此图中。那识江湖萧瑟,有秋风。

此图左下角有“荛圃”朱文腰圆印、“丕烈”白文长印,虽无黄跋,但可以确定曾经黄丕烈收藏,席氏题词可能就是为黄氏所作,想来此轴一度悬挂在黄家厅堂中。

周之冕《莲渚文禽图》

另外,还有南京博物院藏的明陆士仁、文从昌《陆龟蒙祠图》册,先后经潘、黄题跋。此册前有嘉庆十五年()长至前五日潘奕隽题“清风千古”四大字,

潘奕隽题《陆龟蒙祠图》引首“清风千古”。

后有同日潘氏所作题跋,黄丕烈题则在同年大除夕:

余有方外友穹窿道士许师竹为余言,甫里白莲寺僧某,藏有甫里先生祠图画,重建甫里先生祠书劝同志诸贤文字,已将尘封蚁蚀,及今不为之整理,恐致沦没,失其昔贤遗迹所在,因出资装之,而属余题数语而归于主僧。余闻其言,而善师竹之用心良厚,及观其啚画文字,而叹师竹之为功非浅也。盖古来郡邑之志,兼载祠宇寺观,况如甫里先生之祠与白莲寺并在一所,则相得益彰,有不可偏废者。余考明归有光《保圣寺安隐堂记》,长洲东南五十里地名甫里,天随先生之故居在焉。今为保圣教寺。而郡志又有白莲讲寺,然甫里无二寺,盖白莲保圣之别院也。志云,寺创于唐大中间,熙宁六年,僧惟吉重修。又谓惟吉于祥符间创白莲寺,今里俗所指以为白莲者,仅在西庑,其迹显然。今观陆、文两先生图画,尤可印证。至于兴举废坠,代不乏人,而归公之记,已抱憾于无文字可考,不但绍兴、宝佑以来修创者,少所纪载,即自成化至嘉靖修创,宜有记而复阙,直至主僧法慧,请为《安隐堂记》,而始有归公之记,存于郡志。由斯以观,凡古迹之赖以存者,文字顾不重哉。今观是册,图画之为册者三,文字之为册者二十余,非仅归公一人之著作比也。神庿时之去嘉靖时者无几何年,而诸贤翰墨,洋洋洒洒,足见一时修复之迹。是册之重,其系于甫里先生祠及白莲寺者,奚啻天球河图也哉。今主僧某,宜从此而什袭珍之也,他日倘有修志之举,辑甫里故实者,必有考焉,以附于归《记》后矣。许道士,其俗家甫里人也。桑梓敬止,能为昔贤存此遗迹,则为劝善,而尽朋友之道;其于故里,则为念旧,而能文献之征,宜余之乐为是覼缕而归之也。

黄丕烈除与潘奕隽一同题画外,也代朋友向潘奕隽索题,如毛庆善就曾托他以王武的《红豆花图》求跋。潘奕隽题诗见《三松堂诗续集》卷六,题作《荛圃以王忘庵所写红豆花画幅索题复用前韵图为毛君叔美所藏》:

又是江南烧笋时,忘庵应恨我生迟。白头好事来山谷,更与殷勤写折枝。

名篇妙绘艳当时,一帧流传见独迟。莫便临池叹衰晚,天教老眼看孙枝。

在作此诗之前,恰好黄丕烈赠潘奕隽红豆花一枝,潘氏有一诗云:“正是迎梅密雨时,病眸如雾叹衰迟。知君欲寄长相忆,脱手诗成媵一枝。”故言上诗步前韵。其实,毛庆善的继室顾蕙(畹芳)就是潘奕隽的女弟子,似与潘氏并不生疏,不知何故要转托黄丕烈,岂黄氏与潘奕隽交情胜过师生之情欤?在潘奕隽题好后,王武的《红豆花图》在黄家放了一段时间,毛庆善心急起来,顾蕙的父亲顾淳熙(湘筠)就替女婿写信给亲家黄丕烈,一问究竟,黄氏作复函云:

来示敬悉。叔美索藏红豆轴,三松欣睹之至。已题二绝句,并作小行楷,是耄年所仅见者。原拟于明日奉缴,兹接所示令坦原札,尚须竹翁暨节安一题。此不难,但三松已作龙尾,未知尚有可着墨处否?容俟明晨亲到尊斋面商再定也。承赐,谢谢。……弟却有绝句四首,或录一首于上,以遂附骥之愿,更幸也。

黄丕烈晚年与红豆花有一段因缘,毛氏此图,为之更添一段掌故。在黄丕烈去世前数月,他曾应铁琴铜剑楼第一代主人瞿绍基(—,字荫堂)之请,为其题杨旭所绘《红豆花图》册:

东禅衰朽留南圃,六十年来一再开。记得甲申春去后,如兰馆里几徘徊(东禅寺红豆久不存矣。葑溪彭氏南圃中吾冈主人手植一株垂四十年,而吾冈周甲前一岁盛开。去夏亦复着花,予曾往观。如兰馆,其所居)。

赋罢新诗添新画,付与香闺着意描。不似忘庵老人笔,淋漓水墨写丰标(甲申夏,曾命三孙妇写折枝。王忘庵向有墨画本立轴)。

我来探胜西庄地,壁上奇葩照眼明。识是禅师今白鸽,也随天女散花行(西庄者,虞山西门外僧寮。去秋曾过之,见红豆画幅,知芙蓉庄花开事)。

艳称南国相思子,葑水虞山恰两枝。黄面瞿昙无眼界,色空空色已多时。

四首诗中的第三首小注中,提及王武的《红豆花图》轴,应该就是毛庆善夫妇所藏的那幅。可惜王武此图不知流落何处,黄丕烈致顾纯熙书札中说的“有绝句四首”,会不会就是这四首呢?

黄丕烈收藏古画,目前所知数量有限,他自己求他人作得书图,据上引改琦《云山无尽图》黄跋可知,截止嘉庆十六年()他已有三十六幅得书图,此后数量仍有增加。在潘奕隽的《三松堂集》中,可以看到潘奕隽为黄丕烈屡次题图,如《三松堂诗集》卷十三有《黄荛圃移居担书图》:

绿阴绕舍昼沉沉,傍架齐签走白蟫。一笑奚奴真解事,不妨人唤作书淫。

炳烛余龄习未除,摩挲老眼注虫鱼。携筇暇日还乘兴,竹屋来雠善本书。

时在嘉庆五年()春,约略同时,黄丕烈曾邀请潘奕隽、吴云(玉松)、汪梅鼎(澣云)、周锡瓒(香严)、李福(子仙)、顾千里(广圻)、袁廷梼(寿阶)等雅集,各携藏品欣赏,《三松堂诗集》卷十三《黄荛圃孝廉招同吴玉松汪澣云蒋宾嵎夏方米沈书三周香岩李子仙顾涧蘋袁寿阶共饮牡丹花下分韵得青字》:

高斋花正好,延客启疏棂。素简发古艳,幽魂留余馨(荛圃出示家藏宋本各种,客携赵忠毅公铁如意、周孝子茂兰血疏传观)。色宁轮玉蕊,声已屏秦青。文饮真堪乐,无妨微雨零。

稍后,《三松堂诗集》卷十四有《题祭书图为黄荛圃》:

昔齐隐士臧荣绪,陈设五经肃拜之。甄明至道著序论,重是先圣所留贻。君言往哲饷我厚,拜手稽首徒虚仪。高斋精禋庶答贶,欲以脯醴明其私。今人不作古人事,我自作古人或嗤!岂知一气默相感,肸蠁仿佛俨格思。芸编秘册罗秩秩,敢曰糟粕神明离。礼缘义起即祭法,一任下士嘲书痴。新图长篇妙摹写,苦茶庵画贞蕤诗(图为秀水吴竹虚写,竹虚自号苦茶庵僧。卷中有朝鲜国奎章阁检书朴齐家古诗一首,极典雅,朴自号贞蕤居士)。呜呼小儒工发冢,控颐别颊歌陵陂。思原报本义已昧,何异来耳忘宗支。有其举之莫可废,是典君创吾当师。

时在嘉庆六年()辛酉冬。此外,《三松堂诗集》卷十六有《黄荛圃移居载书图》,是题嘉庆七年()黄丕烈从王洗马巷移居悬桥巷时所作图,《三松堂诗集》卷二十有《洞仙歌·黄荛圃逃暑图》,《三松堂诗续集》卷六有《题黄荛夫征兰图卷(图为陶筠椒写)》等。

潘奕隽与黄丕烈二人共同题跋的书画,除了古画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与二人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代人画作,如上文提到的改琦《云山无尽图》、陶赓《征兰图》之属,与两人的交游、雅集有着密切的关系。嘉庆八年()癸亥十二月,二人共同的好友顾莼(—)北上京华,王学浩、陶赓先后为作《白堤话别图》,钱坫为题引首。潘奕隽、韩是升、徐云路、黄丕烈、戴延介、董国华、董国琛、瞿中溶、高夔、李福、吴嘉泰、孙延等题跋。潘奕隽诗见于《三松堂诗集》卷十六,题作《顾南雅庶常以白堤送别图索题因赋二首即送入都》:

春风昨夜到江城,太史还朝画舫轻。夹岸柳枝莺百啭,催君去听上林声。

青山桥外水拖蓝,骊唱声中酒半酣。他日销寒兼话雨,披图能不忆江南。

原卷墨迹多潘奕隽署“嘉庆癸亥嘉平立春后一日,顾南雅翰林假满还朝,出《白堤送别图》索题,因赋请正即以赠行。榕皋潘奕隽草”一段。黄丕烈为之题诗,已到第二年二月:

二月白堤柳,青青才放芽。如何好春色,偏有客辞家。

问道京华好,君行信未迟。惭余终守拙,相见复何时。

末署“南雅庶常假满入都,诗以送之。时甲子二月三日,黄丕烈”。同年,黄丕烈还曾为顾沅(—)题其曾祖顾济美(怡斋)之《越州遗爱》卷:

遗爱今犹昔,贤臣守越州。明伦与稽古,举废绍前修。宦迹加民厚,官阶遇主优。欢声遍庠序,一颂寿千秋。

黄丕烈生前好作雅集,交往的画家如改琦、汪梅鼎、陶赓、陶怀玉、夏翚、胡骏声等,皆与潘氏相熟。嘉庆六年()十月,黄丕烈与汪梅鼎、袁廷梼、瞿中溶、万承纪、李福等在读未见书斋雅集,汪梅鼎为作卧柏、老朴,瞿中溶作鸡冠花、芙蓉,万承纪作红椒、菊花等画六开,黄丕烈、李福、万承纪等题辞,装成一册。后有同治元年()吴嘉洤、吴重熙、潘钟瑞、潘遵祁、叶廷琯,同治二年()石渠,光绪三十一年()何乃莹等跋。前有道光三年()黄丕烈题“树犹如此”四字引首。从同时黄丕烈所作跋:

此余辛酉年不就县令时,归与二三朋旧觞咏为乐,以笔墨自娱所留书画册也。久弆箧中矣,儿辈取去展阅,抛掷间房乱纸堆中。今日晨起,料理笔墨事了,偶检及此,因题数语,不胜今昔之感。此册书画,宾客共得六人,或以一人兼书画,或以二人合成书画,或一人有书无画,未有有画无书者,盖所书者即题画之诗,故可兼可不兼也。此六人中,生死不同,聚散亦异,澣云、寿阶、子仙皆先后逝,而存者廉山、木夫与余耳。然廉山远宦淮海,木夫归隐疁城,惟余则块然为东隅独树。前此所与游者,仅一木夫尚可彼此往来,可话旧事。如廉山者,虽尚在人间,已渺不可接,何论死生之隔邪!展此册如见故人之声音笑貌,洋溢于楮墨间。即种种花木亦若随我身而俱在,其室则远,其人则迩。吾将神游于荛圃之区矣。时道光三年癸未秋仲廿有二日秋社,是日将赴第八集诗社于延月舫。卯刻书。

延月舫在尤兴诗家,潘奕隽《三松堂集》中屡及之,是日社集,潘氏父子想亦是座上宾客,可惜黄丕烈未携此册俱往,征社友题咏。不过,而今册后有潘世璜之子潘遵祁题诗,亦可算作黄、潘两家一段隔代的因缘。此册的购藏者吴重熙(莲夫)在跋中详记得《树犹如此图》册的经过:

壬戌夏五,菡青弟先睹一册于沪城书肆,系《问梅诗社图》,旧为社主黄荛翁所藏陆山人铁箫写图,题之者有潘榕皋、理斋桥梓、石琢堂、彭苇间、尤春帆、张莳塘诸先生,余爱而售之。越数日,复观此册,如获双璧。夫物莫不聚于所好,慨自苏城陷后,名人书画半遭兵燹。此二册散于两处,乃天作之合,不旬日而皆归于余,非有神物呵护者与?爰缀数语,非敢比欧阳之《集古》,亦聊以志翰墨缘云。

可见,由于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黄氏后人凋零,家中收藏颇多散失。吴重熙一下子从上海买到两本黄丕烈的旧物,堪称奇遇。其第二种陆鼎《问梅诗社图》册,今亦藏南京博物院,前有清道光三年()潘奕隽题引首,后有尤兴诗《探梅结社纪事》、黄丕烈《问梅诗社第一集延月舫次韵》《道光癸未二月十有六日举行问梅诗社第二集于积善西院虽为看玉兰计实则欲展谒忠介公墓也诗以代柬相邀同社诸公谨赋五言古诗二十二韵》《敬题周忠介公遗像》诗以及彭希郑、潘世璜、石韫玉、张吉安等题诗凡十七开,后同样有同治元年()叶廷琯、潘遵祁、吴嘉洤、潘钟瑞,同治二年()石渠、吴重熙,光绪三十一年()何乃莹等跋。其中,潘世璜诗云:

铁干凌云越岁时,不嫌仙果子生迟(红豆一名铁树,方春作花,经冬始实)。宋廛经学传红豆,南圃春来赠一枝(百宋一廛藏红豆主人手校书甚伙)。

作绘联吟忆往时,今年芳信故迟迟。忘庵笔法深闺得,好向东风仿折枝。

此册中尤兴诗、彭希郑均有咏红豆之作,皆次潘奕隽前诗韵,辞意实与上文所记黄丕烈晚年的红豆因缘、红豆花诗遥相呼应。

清代吴中文人,自清初宋荦、尤侗辈即有邓尉探梅之事,乾嘉间诸老相沿成习,潘奕隽、黄丕烈等每作探梅之游,胡骏声为黄氏等作《梅社七贤图》,可与《问梅诗社图》相俪。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虎丘唱和诗》卷,亦是问梅诗社中人唱和的见证。其首唱者即潘奕隽,时在嘉庆八年()五月上旬,潘氏先作《虎丘杂事十四首》(并序),继而尤兴诗、彭希郑、黄丕烈、吴云(玉松)等陆续和之,最后装成长卷,潘诗已收入《三松堂集》,黄丕烈诗前小序,述其渊源云:

《虎丘杂事诗》者,潘榕皋先生所作也。绝句限以七言,开先为王、范二老,和章拘于一韵,继美有尤、彭两君。仆也素懒,游遨几同飞鸟之倦,久荒唫咏,强效寒蝉之鸣。嗟病足兮兼旬,负赏心于八月。笑我庭无丛桂,盻粟影之全虚;羡君堂有三松,听涛声而互答。欣风什之见赠,叹步趋之为难。爰矢口以陈词,似构思之好异。摹当年石刻,想沈礼明之纪游;操今日土音,学朱乐圃之记事云尔。

中国国家图书馆另藏有改琦作《芳林秋思图》一卷,前有嘉庆二十二年()秋潘奕隽题引首,后并有题诗。此图缘于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黄丕烈与吴翌凤往西花桥巷访潘奕隽,不值,由潘世璜接待,陪入园中撷芳亭畔赏桂花。过后,黄丕烈有诗记之,并请改琦据诗意作图。此后数年间,黄丕烈一题再题,潘奕隽亦如是,最后装成长卷,各诗可参见王大隆《黄荛圃先生年谱补》。原卷后经刘世珩、蒋穀孙、徐邦达递藏,最终入藏国图。徐邦达曾作一临仿本,二十多年前流入市肆。此外,尚有陶怀玉为黄丕烈作《陶陶声画卷》一卷,前有潘奕隽为引首,据黄氏自记此卷得名之由:

余室以陶陶名,因得两《陶集》故也。陶公之诗有可画者,余作《得书十二图》,有曰《桃源归往》,此专言陶也。又有《渊明诗意册》,各以己事与之比,此专言学陶也。兹以《客杭杂咏》,倩筠椒书之,润山画之,此以人之陶陶,寓己之陶陶也。名之曰《陶陶室声画卷》,盖人喜则斯陶陶,斯咏余亦犹存此意云尔。道光元年春王正月天生日,丕烈识。

书毕,知跋中两《陶集》上脱“宋本”二字,“桃源规往”,“规”误作“归”,因注于后。再,此《杂咏》作于庚辰小春望闲客杭时,图成,已届岁除,今春付装,乞三松题帧首,自为跋尾。声画云者,取《声画集》之名也。

潘奕隽与黄丕烈一起看画、为其题画的例子不止一个,在《三松老人自订年谱》中,还提到两人一起离开苏州出游,时在道光二年()九月初一日,潘奕隽携潘世璜赴金陵,遇黄丕烈往江宁省墓,于是并舟而行。在《三松堂集》中,关于此行并没有留下太多黄丕烈与潘氏父子的唱和记录,然在黄氏的《荛言》[5]里却保留了不少直接的材料,可知他们途中曾受到热情招待,登山揽胜、会友观画。黄氏《述祖继声》第一首就是《道光二年壬午八月廿九日将之金陵省墓会三松老人重与宾兴遂订同行诗以纪事敬步先世父麓樵公省墓志感诗韵四首》,接着又有《舟行无事与三松老人日一晋接理斋亦过我叙谈随意有触拉杂成诗三叠前韵》:

晓看星斗九天垂,古戍残更已罢支。雾气腾空香冉冉,阳光透隙影丝丝。荒鸡蹴觉刘生喜,客燕翻飞杜老悲。悲喜两忘我无事,放怀反胜在家时。

片时短语觉情长,相见终朝闻燠凉。三艇连排如比户,两家呼应俨同乡。采兰絜膳心安雅,攀桂高歌事吉羊。想见宾筵扶杖日,朝衣璀璨自成行(三松云汉印吉羊,乃祥之省,借用究未妥)。叨与宾兴过卅年,妄希盛典继前贤。一科五老成奇遇,人事天成或更然。梓里幸亲先辈范,苔岑思缔后时缘。故交屈指知多少,太半归耕陇上田。

渡江此去几时回,暇日还乘蕊榜开。心恋枌榆和露□,□歆桃李倚云栽。黄垆感旧人何在,白首成名士可哀(老生有钦赐者,益见重与宾兴之为难矣)。若有子孙与秋试,老夫不惮再三来。

途经镇江时,潘奕隽父子与黄丕烈曾两次停留,拜访以所藏沈周《东庄图》求潘奕隽题跋的冯秭生,与镇江籍画家张铉、张崟昆仲等聚谈。黄丕烈有《舟次镇江三松老人践冯君秭生之约少留一饭并预为其母寿秭生与余有旧亦不可不赠诗以寿之同郡有张舸斋夕盦昆仲茅松坪舍人顾弢庵茂才诸君虽有识有不识或家或不家各赠一诗名曰舟中怀人诗四叠前韵》诗四首,记其人其事:

清河书画大名垂,性好山游竹枝支。我久神交缘白足,君多笔妙写乌丝。故人东去同方恨,谓顾弢庵。长老西归隔世悲(谓僧澄公)。铁瓮城边今泊棹,停云正及暮秋时。

右张舸斋、夕盦昆仲。

过访蓬门夏日长,而今物候又秋凉。南山丝竹成仙境,东国菰芦忆士乡。池上已虚挥翰凤,灶前颇富束修羊。谓掌教湖州。情豪诗酒余知己,莫向君家论辈行。

右茅松坪舍人。

把臂僧寮越半年,侧闻心性最贪贤。客来不速何为者,宾至如归有固然。大树将军皆众望,蟠桃王母总仙缘。称觞同效跻堂祝,获稻新篘指在田。

右冯秭生上舍。

问渠消息未曾回,画帧何时拭目开。桂树又随秋月满,菊花重傲晓霜栽(余去秋属弢庵画中秋玩月图,及扇头菊花迄今未有)。但偿大史名山愿,不受王孙进食哀(粤西之游,谓欲藉游匡庐故应李氏之聘)。清閟云林知不远,杜门未许杂宾来。

右顾弢庵茂才。

冯秭生陪他们游览金山,上红船,登沙洲,遍览山麓诸名胜,并出示沈周所画杨一清墓庐图,黄丕烈随潘奕隽父子同观,感慨系之,因作《偕三松老人访冯秭生因出所藏杨文襄公庐墓图沈石田画者展观之下怆然于怀以余省墓过此得目遇之也为赋一律志感》:

老子兴不浅,江干寻故人。欣随杖履去,喜见画图真。翰墨因缘地,清闲自在身。古贤纯孝意,物感抑何神。

不知回苏后黄丕烈是否请友人作图,以为纪念,若有图,想必会乞潘奕隽父子加墨。反之,黄丕烈为潘氏题书画者却并不多见,如曾为改琦题潘奕隽作《墨兰图》卷跋:

同日,七芗携此卷于县桥小隐得观,昨在三松堂获观见沈子绮云所藏卷,二卷皆榕翁所作,以分赠绮云、七芗者。今装成,复携来,始获见焉,抑何幸耶!顷夏子羽谷作横幅兰赠余,惜未倩七芗一为之评骘也。

足见黄丕烈分别于两天里先后应改琦、沈恕之请,为他们题各自所藏潘奕隽《墨兰图》,可谓巧极。黄氏此跋虽非直接为潘奕隽作,然吉光片羽,已弥足珍贵。

注释

[1]曹之《黄丕烈交游考》,载《图书馆杂志·理论学术年刊》,后改题《黄丕烈的书友》,收入曹之《中国古代图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年。其中颇有讹误,如以瞿中溶等《读未见书斋雅集诗画册》、汪梅鼎等画《荛圃雅集诗画册》为两种,其实是一册。

[2]收入冯惠民点校《黄丕烈年谱》,中华书局,年。

[3]潘奕隽《三松堂集》,清嘉道间刻本,下同。

[4]潘世璜《须静斋云烟过眼录》,清宣统刻本,下同。

[5]黄丕烈《荛言》,民国柳氏博古斋石印清黄氏士礼居刻本。

                          

              

              

              

                                

              

              

              

                                

              

              

              

                                

              

              

              

                                

              

              

              

                                

              

              

              

                                

              

              

                                              

              

              

                                              

              

              

                                              

              

              

              

                                

              

              

              

                                

              

              

                                              

              

              

                                              

              

              

                                              

              

              

              

                                

              

              

                                              

              

              

                    

载《须静观止: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论文集,译林出版社年版。

感谢李军先生授权推送。

                          

              

              

              

                                

              

              

              

                                

              

              

              

                                

              

              

              

                                

              

              

              

                                

              

              

              

                                

              

              

                                              

              

              

                                              

              

              

                                              

              

              

              

                                

              

              

              

                                

              

              

                                              

              

              

                                              

              

              

                                              

              

              

              

                                

              

              

                                              

              

              

                    

作者简介

李军,年生人,江苏苏州人。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古籍所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苏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先后主持策划“道山学海——馆藏苏州中学历史名人书画精选”、“木石缥缃——苏州博物馆藏古籍碑拓特展”、“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和“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等特展。主要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学、版本目录学、明清文献研究等。近年著有《访古与传古——吴大澂的金石生活考论》《春水集》《佣书读画录》《秋山集》《江苏艺文志·扬州卷》(增订本)等,整理有《题跋古今》《上海鬼语》《二叶书录》《遐庵清秘录·遐庵谈艺录》《鹤庐画赘》《吴大澂日记》等。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主编:吕亚南戴莉

编辑:梁重阳

学术支持:许隽超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sizia.com/xzsj/70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