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考名篇名句默写训练
——情景类默写
一、必修(8篇)
《劝学》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荀子·劝学》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3.《荀子·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4.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5.《荀子·劝学》中指出:“青,,”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6.《荀子·劝学》中“,”,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7.《荀子·劝学》中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8.《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9.《荀子·劝学》中“”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这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
12.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2.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7.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三省乎己??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屈原列传(节选)》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上称帝喾,,”这三方面。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10.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1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1.“离骚”者犹离忧也2.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故
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5.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6.《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7.下道齐桓中述汤、武?8.其文约其辞微?9.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0.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谏太宗十思疏》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3.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要赏罚得当: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比喻告诉唐太宗要以民为本的句子是:“,”。?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文章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比,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
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不能克制欲望,就好比“,”,是不可能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的。?
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的原因的句子是:“,”。?
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指出古代很多帝王守江山难的原因。?
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4.载舟覆舟所宜深慎5.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7.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8.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9.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0.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师说》
1.《师说》中,韩愈指出“,”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2.《师说》中,韩愈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3.韩愈在《师说》中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是“,”。
4.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分析人们在学习中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并深深叹息。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6.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7.《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8.韩愈在《师说》中写了世人在对待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9.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孩子“,”。?
10.?《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11.《师说》中能够回答“愚人之所以为愚”的语句是“,”。
1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13.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14.“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是一致的。??
15.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1.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3.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6.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7.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8.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9.爱其子择师而教之?10.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1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1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阿房宫赋》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4.《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5.《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的语句是“,”。
6.《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7.《阿房宫赋》中“,”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8.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句十分精练的语言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其中“,”两句写阿房宫被焚毁的史实。
10.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足以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是“,”。
1.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 2.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5.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6.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7.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8.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9.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0.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
《六国论》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2.《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3《六国论》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的惋惜,对为国者“”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
4.《六国论》中作者借“,”两句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5.作者首先引出“,”的设问,紧接着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6.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8.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3.用武而不终为积威之所劫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5.六国互丧率赂秦耶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游褒禅山记》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游褒禅山记》中说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句子是:“,”。
4.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的原因的句子:“”。
5.作者论述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的句子:“,,,”。
6.作者论述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的句子:“,,,”。
7.论述没有到达理想的境地而不后悔的句子:“,,,”。
8.“,,”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6.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8.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赤壁赋》
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2.苏轼在《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侧面描写箫声悲凉的句子是“,”。
4.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是“,”。
6.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7.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句子是“,”。
8.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
9.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10.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
11.苏轼在《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道理的句子是“,”。
12.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感慨的句子是“,”。
1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自己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14.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自己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了翅膀的句子是“,”。
15.苏轼在《赤壁赋》中“,”生动表现了作者任由小船飘荡于广阔江面的潇洒惬意。
1.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2.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4.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5.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6.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7.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8.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9.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10.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1.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1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3.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14.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15.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二、选修Ⅰ(10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中可以看出。
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4.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5.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7.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报任安书(节选)》
1.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举屈原的例子来论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为后文解释自己忍辱负重、著书立说作铺垫的句子是:“,。”
2.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举韩非子的例子来说明自己人生失意,可以通过著书立说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观点的句子是:“,。”
3.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认为《诗经》大部分都是一些圣贤们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句子是:“,。”
4.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向任安解释自己收集史料、分门别类编撰《史记》的初衷是:“,,。”
5.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向任安透露自己忍辱负重坚持完成《史记》是希望有朝一日这部书能够“,,”,这样自己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6.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提到自己编撰的这本史书的取材范围的句子是:“,。”
?1.屈原放逐乃赋《离骚》2.韩非囚秦《说难》《孤愤》3.《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5.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6.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过秦论(上)》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是:(南方)“,”。(北方)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文中“,”,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4.《过秦论(上)》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突显他政治上的功业的两句是“,”。
5.《过秦论(上)》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措施的两句是“,”。
6.《过秦论(上)》中写陈涉起义队伍数量少、不堪一击的两句是“,”。
7.《过秦论(上)》中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简陋的两句是“,”。
8.《过秦论(上)》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
?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6.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7.斩木为兵揭竿为旗?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1.《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借用“”比喻,说明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借用“”比喻,说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警拔有力,发人深省。
2.《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作者希望兄长的儿子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后能像听见了他们父母的名字时所应采取行为是“,”。
3.《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说明郡里的将领们和州郡内的百姓对杜季良意见很大的句子是“,”。
1.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2.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3.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
《陈情表》
1.在《陈情表》中,作者李密向晋武帝上表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起到总起和概括作用的两句是“,”。
2.在《陈情表》中,李密一开篇写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其中提到自己早年丧父的两句是“,”。
3.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我们通过“,”这两句可以知道李密不但是家里的独子,而且至少是两代单传了。?
4.在《陈情表》中,李密一开篇写到了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其中提到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发育迟缓的两句是:“,”。
5.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自己家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的两句是:“,”。
6.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
7.在《陈情表》中,面对太守和刺史的举荐,李密的回应是:“,”。
8.在《陈情表》中,委婉地拒绝了太守和刺史的举荐之后,李密收到了朝廷先后任命他为郎中和洗马的诏书,对此,李密回应是:“,”。
9.在《陈情表》中,李密通过“,”这两句向晋武帝表明了自己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10.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他说如果自己没有祖母,则“”;如果祖母没有自己在身边,则“”。?
11.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面对朝廷多次召唤却不能赴任的矛盾心情:想奉旨赴任,“”;如果抗旨不去,“”。?
12.在《陈情表》中,李密很注重语言的表达得体:在陈述自己的情况时,语气委婉谦卑,但在提及晋朝的统治时,却不惜恭维之辞,其中恭维晋朝很注重孝道的句子是:“,,”。
13.在《陈情表》中,李密在文末用“结草”的典故来表明如果朝廷能满足自己抚养祖母终老这个心愿的话,自己将会终身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的句子是:“,”。
14.在《陈情表》中,李密用乌鸦反哺的典故来表达自己要抚养祖母终老的句子是:“,”。
15.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如实汇报了自己和祖母的年龄,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从而为下文提出抚养祖母终老作铺垫。??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3.既无伯叔终鲜兄弟?4.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7.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8.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9.本图宦达不矜名节?10.无以至今日无以终余年?11.则刘病日笃则告诉不许?1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1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14.乌鸟私情愿乞终养?15.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归去来兮辞(并序)》
1.《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
2.《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
3.《归去来兮辞》诗中陶渊明用“,”对历史和现状进行对比,否定了过去肯定了现在。
4.《归去来兮辞》用“,”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5.《归去来兮辞》写陶渊明回家后看到的自然环境的两句是“,”。
6.《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回到家中精神得到了自然的寄托,身形得到了很大的安慰的两句是“,”。
7.《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两句用自然形象概括了自己的入世和出世对仕宦道路做了适当的总结。
8.《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田园中谈及劳动的两句是“,”。
9.《归去来兮辞》诗中用“,”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
10.《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两句表达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1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
1.既自以心为形役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4.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5.三径就荒松菊犹存6.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7.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8.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9.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10.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11.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种树郭橐驼传》
1.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的种树经验时谦虚地说,自己的树之所以种得好,原因在于:“”。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种树的四点秘诀时说到,除了要让树的根得以充分的舒展以外,还要做到“,,”。?
3.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4.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自己种树经验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人在种树的“易土”与“培土”方面存在不足,其具体表现在“,,”。?
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2.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3.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4.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五代史伶官传序》
1.欧阳修提出了“盛衰之理,,”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顺势从中引申出“,”的道理。
3.文章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的经验教训。
4.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
1.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4.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石钟山记》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略带反问的疑问句指出“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
4.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是:“!”。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4.古之人不余欺也
《登泰山记》
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
2.在《登泰山记》中,“,”两句,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朗了。
3.在《登泰山记》中,写泰山的高峻,先用“”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4.在《登泰山记》中,“,”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3.其级七千有余足下皆云漫4.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三、诗词曲(40首)
《诗经·静女》
1.在《诗经·静女》中,通过动作的细节描写写出男主人公在赴约时因见不到女主人公而十分焦急的句子是“”;男女主人公相约在城头见面,结果女主人公却“”,从中可见她调皮可爱的一面。?
2.《诗经·静女》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地方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和“”。?
3.在《诗经·静女》中,对于女主人公赠送的礼物,男主人公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爱屋及乌”这个成语的内涵,如对于“有炜”的彤管,男主人公“说怿女美”;对于“洵美且异”的荑草,男主人认为“,”。?
4.《诗经·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所赠的管箫的喜爱的句子是:“,”。
5.《诗经·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在城墙角落焦急等待女主人公的句子是:“,”。
6.《诗经·静女》中,“,”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
1.搔首踟蹰?爱而不见2.静女其姝静女其娈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4.彤管有炜说怿女美?5.爱而不见搔首踟蹰6.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无衣》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是“,”。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同行动的句子是“,”。
5.《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
6.《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
7.《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一样仇恨敌人一句是“???????????”;表现战士们一起行动起来的一句是“?????????”;表现战士们一起上战场一句是“”。??
1.修我甲兵与子偕行?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4.修我矛戟与子偕作?5.岂曰无衣与子同袍?6.王于兴师修我戈矛?7.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
《氓》
1.《诗经·氓》中用动物作比,写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2.《诗经·氓》中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
3.《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
4.《诗经·氓》中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
5.《诗经·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是“,”。
6.《诗经·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句子是“,”。
7.《诗经·氓》中,“,”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8.《诗经·氓》中写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是“,”。
9.《诗经·氓》中写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是“,”。
10.《诗经·氓》中写表明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是“,”。
11.《诗经·氓》中通过占卜确定婚姻的句子是“,”。
1.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2.兄弟不知 咥其笑矣 3.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4.及尔偕老 老使我怨 5.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6.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7.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8.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9.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10.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 11.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离骚》
1.《离骚》中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了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的句子是“,”。
2.诗人自述生于寅年寅月寅日,降生祥瑞的句子是“,”。
3.《离骚》中诗人自述父亲给自己取了美好的名字,其中包含着父亲对他的美好期望,诗人也把这作为自己美好人格的准则的句子是“,。,”。
4.《离骚》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诗人认为自己不仅有“内美”,而且有“修能”的句子是“,”。
5.《离骚》中诗人用采集香草来比喻自己对“修能”的追求。他认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就都要学习的句子是“,”。
6.《离骚》中写时光迅速流逝,表现屈原担心自己无法为楚国尽心的句子是“,”。
7.《离骚》中写楚怀王昏聩误国,保守落后,导致政治混乱。诗人虽一腔热忱,但无奈“美人”不识的句子是“,”。
8.《离骚》中写诗人对楚王善意的劝告,同时表明自己虽身处逆境仍心存祖国,有拯救国家的赤子之心的句子是“,”。
9.《离骚》中表明诗人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认为自己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的句子是“,”。
1.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2.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3.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5.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6.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7.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8.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9.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迢迢牵牛星》
1.《迢迢牵牛星》中,从形态和声音写织女勤劳的诗句“,”。
2.《迢迢牵牛星》中,直接描写织女相思之苦的诗句“,”。
3.《迢迢牵牛星》中,含蓄而深沉地表达相思之苦的句子“,”。
4.《迢迢牵牛星》中,最能表达人间痴情男女的离别与相思之情的句子“,”。
5.《迢迢牵牛星》中,表达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的句子“,”。
1.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2.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3.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4.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曹操《短歌行》
1.《短歌行》中比喻人生短促的句子:“,”。
2.《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的句子:“,”。
3.《短歌行》中比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的句子:“,”。
4.《短歌行》中比喻用人要“多多益善”的句子:“,”。
5.《短歌行》中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的句子:“,,,”。
6.《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矜》,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
7.《短歌行》中出自《管子·形解》,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句子:“,”。
8.《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句子:“,”。
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3.绕树三匝何枝可依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7.山不厌高海不厌深8.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2.《归园田居》中透过“,”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4.《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的诗句是:“,”。
5.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6.《归园田居》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7.《归园田居》中“,”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1.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2.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6.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7.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春江花月夜》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
4.《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
5.《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的句子是“,”。
6.《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
7.《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
8.《春江花月夜》中,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写出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
9.《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
10.《春江花月夜》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写出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忧愁的句子:“,”。
1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的句子是“,”。
12.《春江花月夜》中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此时没有用的句子是“,”。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5.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6.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7.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8.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9.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10.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11.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1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山居秋暝》
1.《山居秋暝》中运用了动静结合,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的诗句是“,”。
2.《山居秋暝》中由写景转为写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的诗句是“,”。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蜀道难》
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2.《蜀道难》中“,”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3.《蜀道难》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4.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衬托手法表现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
5.《蜀道难》中表明蜀地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
6.李白《蜀道难》中“,”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